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西安景点:人文古迹唱大戏之半坡文化遗址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12日12:12  新浪体育

  半坡遗址

  半坡文化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1953年春,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东六公里处的半坡村,故名。

  半坡遗址位于今西安东浐河右岸的半坡村北,年代约在公元前4860年-4300年,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进行了5次考古发掘,面积1万多平方米。1971年半坡博物馆又作过补充发掘。文化层最厚处为2米左右,大体分为两期:下层,厚1米左右,文化内涵丰富,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约6700年;上层,厚1米,属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或称西王村类型,距今约5600年。还有人认为遗址中包含有很少的庙底沟类型遗存,可分作半坡——庙底沟--西王村三期。遗址内发现有村落、房屋建筑、墓葬以及家畜、农作物、陶器等遗存。

  半坡类型聚落范围,大体为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圆形。发掘出房屋遗迹46座,窖穴200座,长方形圈栏两座,大沟一条,陶窑6座,小孩瓮棺葬墓73座,成人墓葬174座。居住区分两片,可能分属氏族内的两个群团或经济共同体。每片里有一座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住所兼氏族成员的聚会场所,周围是小居室。两片之间以一条深1.5、宽2米的小沟道为界。居住区外,围绕有一条深5-6、宽6-8米的大防卫沟。沟外北边是氏族墓地,东边是烧陶的窑址。半坡类型的房屋,除少数为方形、长方形外,绝大多数为圆形,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造两种形式。基本特征是:房子的门道与屋室之间,有一个两侧围起小墙的方形门坎,房子中心有一个灶坑,有1-6根柱子,居住面和墙壁都是用草泥土抹成。居住面为细的黄色草泥土。方形和长方形房子有15座,面积小的12-20平方米,中型的30一60平方米,最大的复原面积约100平方米。半地穴式方形房屋在原来地面上下掘深约0.8米,以坑壁作为墙壁,壁上涂抹厚约2.5-3.5厘米黄色草泥土。屋内中心有柱,用以支撑屋顶。地面建造的方形屋墙壁用粘土夹木柱和木板而筑起,全屋有10余个柱子,成排排列。居住面下部接近灰土部分铺一层木板,然后再涂一层草泥土,每层经火烧,成为坚硬的红烧土面。圆形房子31座,直径一般为4-6米,大多数圆形房屋墙壁是用密集插排小木柱编篱涂泥作成,有的还经火烤,很为坚固。窖穴夹杂分布在房子之间,有圆形袋状、圆角长方形等。有些窖穴内发现有相当厚的谷物灰壳,说明这些窖穴是贮藏食物或用品的地方。发现的家畜圈栏作长条形。陶窑分横穴和竖穴两种,窑室直径1米左右。竖穴窑下面为一下大上小的火炉,高约1.3、底径1.9米,周壁是青绿色的硬壳。炉口开在南边,有火道。

  横穴窑的火炉是筒状,火眼有10余个。窑壁厚度5-18厘米不等。火炉向北。

  遗物有石、骨、角、陶器。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磨盘、石磨棒。生产以农业为主。多处发现粟的遗存。在出土的1件小陶罐里储存有炭化菜籽,经鉴定为芥菜或白菜一类的种子。主要家畜是猪、狗和黄牛。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有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

  陶器以粗砂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弦纹。彩陶纹饰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在圆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多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装饰品有用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环、璜、珠、坠、耳饰、发饰以及镶嵌饰等。

  半坡晚期或称西村类型的遗存发现较少。陶器主要是平底瓶、平底钵、平唇浅腹盆和饰弧纹的彩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