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桑兰
每上完课我都发短信告诉朋友我坚持下来了。这几天天气太热了,因为不会出汗,感觉自己像个火炉子,不断要用湿毛巾为自己降温,还要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坚持锻炼,让肌肉保持现有状态。生活中的我把自己视为继续在竞技场上打拼,从一点点小事开始我都要和自己比赛。从小坚强的我是不会轻易输给自己的……
记者:受伤十年,最艰难是在什么时候?
桑兰:应该就是求学那五年。
记者:主要难在哪?
桑兰:对学生来说最普通的写字,对我却是最大的困难。我手指不灵活,必须拿粗笔,用胳膊力量带动写,写着写着有时手脚抽筋,笔就飞了,我没法控制自己。不过,同学们都借笔记给我抄,还把我抬上抬下送去教室。所以我老觉得,自己其实挺幸运的。
记者:您北大毕业时,谢阿姨也激动地说,“成人了,成功了”,这五年似乎特别有意义?
桑兰:对!进入大学殿堂,是我从小就有的梦想。当运动员时,每次看电视上播毕业典礼,心里就特别期待。所以去年,我终于自己穿上了学士服、戴上了学士帽,真是觉得非常非常不容易,对我的人生来说,也特别具有意义。
(“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桑兰最终说服了爸爸,2002年走进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大学同学陈露告诉记者:“她是一个迎难而上的人。早上8点钟上第一节课,桑兰就5点钟爬起来,有时候半夜想到问题又爬起来学。毕业时,连开始好似天书一般的统计学她也顺利通过。”)
记者:谢阿姨说这次您来美国,面对记者对答如流。您觉得,刚才说到大学生涯的“特别有意义”,是不是正因为这意味着一种重新的成长?
桑兰:在我眼中,成功就是每天都能有一点点进步,慢慢地越来越好。说句老话吧,人生赛场也要搏!
记者桑兰
甚至拿话筒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难,一期节目下来就像一次长征,我一直坚信只要拿出长征精神,坚持下去就一定是胜利者。我坚信:只要能够把对奥林匹克对人生的理解传递给大家我才能是一个合格的传播者,我是这样给自己定位的。
记者:作为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签约记者,您最想采访谁?
桑兰:我曾经做过一档体育节目《桑兰2008》,采访过很多奥运会冠军。所以今年我不会特别偏重某个冠军或冠军热门,我只希望自己能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采访,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不会偏重某个人或某种项目,我只希望能记录下那些精彩。
记者:不论成败,就是您眼中的奥运精神?
桑兰:对,重在参与,我认为最好的诠释就是这四个字。每个人都能参与,哪怕只是一点点努力、一点点付出,但只要努力过了,付出过了,就是奥运精神最好的体现。我在做的,也是这四个字。
记者:采访前听老黄说,你们特意从纽约飞到旧金山,五个半小时,就是为了参加一个华人体育协会的迎奥运活动。这么关注奥运,也是因为“精神”?
桑兰:应该是和人生经历有关吧。坦白说,人一旦遭遇困难和不幸,总是需要精神支撑。
(“桑兰当记者,要克服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车永波说。去年夏天,桑兰第一次以记者身份采访了2007世界青年赛艇锦标赛。身体无法排汗,高温导致她受伤9年后第一次被抬上救护车。)
记者:电话接久了累。最后一个问题,十年来,这些身份中,您最喜欢哪个?
桑兰:每个都很喜欢,一定要选,选志愿者。我希望像最敬佩的“超人”克利斯托夫·里夫,致力各种公益事业。他生前受伤比我还重。这次我特意去给他们夫妇献了两束花。公益事业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人生赛场。奥运马上就要开了,我的比赛,也要继续……
回忆这十年会掉泪,不是因为委屈,也不是因为害怕。我觉得这十年我把自己感动了。
奥运还是重在参与,就如同不当奥运志愿者,也一样可以为奥运出力一样。我的梦想让我追随着体育追随着奥林匹克。我常说奥林匹克的梦想是我一生都要去完成的,它是一项事业,更多的是一种责任。 ———桑兰(写在奥运倒计时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