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大规模地,将镜头聚焦中国。
两个数字,足以让全世界人吃惊。北京奥运会,吸引了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600名境外媒体记者、编辑前来采访报道。这个庞大团体的人数,近两倍于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境外运动员。他们的出现,打破了一项“奥运会纪录”,奥运会第一次如此广泛地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参与。他们,每天用若干种语言将奥运、将中国,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尽管北京奥运会的赛程表刚翻过7页,媒体村里的境外新闻工作者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正在无微不至地兑现着“承诺”。
早报记者 王蔚岚 发自北京
22年前直到今天,美国人Lynn Zinser一直在做一件事情:体育报道。就职于《纽约时报》的Zinser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却是第四次报道奥运会。8月1日飞抵北京后,她与她的29名同事立刻投入到北京奥运会以及其他有关北京和中国的报道工作。不过,她只是这个夏天高密度涌入北京的20600名境外媒体大军中的一位。
Zinser此前参与报道过四届奥运会,亲历过四届奥运会开幕式。尽管如此,8月8日晚的“鸟巢”依然让这位体育报道战线上的“老法师”感到震惊。她赞叹道,“完全可以看出中国在奥运会申办成功后的七年里做了怎样的努力!”
每天要写一两篇
“很忙,但不算糟糕”
Zinser对北京的印象始于众多身着蓝色服装的志愿者,“北京奥运志愿者的数量,以及他们如此热情地提供帮助都是非常引人注目的。看得出他们对能为奥运会服务感到很幸福,乐于做任何事情帮助别人。”
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Zinser说,这个神秘的地方,让她没料到的东西实在太多。“没料到在北京有那么多能说英语的人和英文标志,这使得我的出行相对要方便一些。奥运开幕那天,我从主新闻中心步行到鸟巢,一路上不断有中国人提出跟我合影或是拍我的照片,我还和开幕式的一些演员合影。所有的人都很开心,很兴奋。我参加过许多届的奥运会开幕式,北京的这场开幕式特别壮观。”让Zinser开心的不止这些,她昨天开心地说,她的丈夫,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官方网站www.mlb.com的主管编辑Geoff Grant, 也将于下周来到北京,作为注册记者参与棒球报道。
Zinser在《纽约时报》工作五年,近年主要报道曲棍球赛事,之前还采访过橄榄球和其他赛事,是个全能体育记者。有人曾说她的工作可能是全纽约最好的工作了,因为可以名正言顺且免费看那么多精彩的比赛。
在赛季时,Zinser每个星期可能要写5篇左右的文章。而在非赛季,她负责特写文章以及参与诸如奥运会之类的赛事。Zinser来到北京后,去大连的美国田径队训练营呆了三天,之后就一直呆在北京。迄今她已有十多篇文章挂在纽约时报网站,还写了一篇博客。“可能每天要写一两篇吧,很忙,但还不算糟糕。”她笑着说。
刘翔就像失踪了
所有记者都试图找到他
田径项目比赛今日正式开始,持续十天,Zinser也将从今日开始进入完全工作状态。“可能一天会工作15个小时,明天上午我就要去观看比赛,预赛也许不用写文章,但我们必须到现场了解赛况和每位运动员的表现。”
Zinser说:“我们有三名记者负责报道田径项目,一名记者负责给网站写赛事报道,速度要求非常快,大约十分钟就得完成一篇,主要记录比赛结果和一些重要细节。我会写较长的文章,在采访完并得到所有信息之后,可能需要一小时左右完成文章。另外还有一名记者会做一些协助工作。”由于美国东部时间与中国北京时间的时差为12小时,有关下午和晚上赛事的稿子要想及时登在第二天的纽约时报上根本是不可能的。Zinser说:“报纸的截稿时间是中午12点。但是我只负责尽量快地把文章写出来,然后会有技术人员把它们放在纽约时报网站上。网站的赛事更新速度是非常迅速的。”
Zinser写每篇文章都试图找到不同的角度,田径作为最受美国人关注的项目之一,也将在报纸和网站上占有不小的篇幅。“我们关注将参加100米和4×100米接力的美国运动员盖伊,还有第28届雅典奥运会1500米银牌得主、美国中长跑名将伯纳德-拉加特(Bernard Lagat)。相比其他国家的运动员,美国的运动员更容易采访到。”在中国受到万众关注的刘翔,自然也是Zinser的重点采访对象。“没有人看见他或是跟他说过话,他好像已经失踪了,很难采访到他。”她说,“如果能争取到采访刘翔,我一定会去,但是如果实在联系不上他,老板也会理解。”
Zinser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还没有时间好好逛逛北京,甚至还没有去过长城。
除了报道奥运会,
还关注美食、建筑,以及其他
当Zinser奔波于奥运会场馆,努力寻找体育“猛料”时,《纽约时报》北京站的驻站记者James Yardley 正在忙着赶在截稿时间前交稿。他最近写的文章是关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开始后他已写了五六篇关于中国的文章,平时大约一个月十篇左右。
效力于《纽约时报》11年,驻北京站五年的Yardley可以阅读中文,可以用中文会话,在北京站负责报道有关中国的社会变革、政治、法律、文化、环境等方面。奥运期间他将与《纽约时报》驻上海记者站和香港记者站的同事一起,撰写发生在中国,尤其是北京的报道。近八个月来,《纽约时报》先后派出了一大批记者报道中国。“我们告诉美国读者,刘翔在中国的受关注程度正如菲尔普斯在美国的受关注程度。”他们还有一位美食作家从纽约总部专程来到北京报道北京的美食,一位建筑评论家过来评论北京的新奇建筑。
“奥运如何改变了北京以及中国?我想人们非常兴奋,也感到很自豪。”Yardley说,他感觉到中国同行有着非常显著的进步,更加积极进取。
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里的《纽约时报》办公室,编辑、记者们在忙碌。
电脑和包丢了还能找回来
“这种好事,纽约绝对不可能”
负责北京奥运会报道的Sandy Keenan自8月4日来到北京后一直坚守在奥运会的主新闻中心,她说她和她的同事一直保持忙碌的工作状态,每天大约有15至20篇奥运会的文章。Keenan说:“睡眠很少,没有时间出去看看北京,看看中国,很多同事都会在奥运会结束后在中国旅游。”但她说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她可能不会有时间继续逗留在北京了。
Keenan说,这次北京奥运会,《纽约时报》总共派了11名体育记者(《纽约时报》共约20名体育记者)、2名文字编辑、1名多媒体编辑、3名摄影记者、2名图表编辑、1名图片编辑和2名专栏作家来到北京参与报道。加上北京办事处的同事以及翻译,这将是史上参与奥运报道人数最多的团队。“很多赛事可能两天后才能见报,所以网站上的赛事信息必须保持最快更新。” Keenan表示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网站阅读量近来翻了一倍。
曾经参与过三次奥运会报道,两次负责奥运体育赛事报道的Keenan表示,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北京自然会和奥运会本身一起受到关注,但似乎北京受关注程度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主办城市。Keenan表示在北京奥运体育赛事上没有受到限制,可以做到采访自由。
在说到发生在自己身上两段经历时,Keenan竖起了大拇指:“由于忙乱,我在这里不小心把手提电脑给丢了,幸运的是,后来找回来了;后来我又丢了包,你猜结果怎样?我还是找回来了。你知道吗?两次丢了都能找回来,这种好事,在纽约绝对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