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本报奥运评论员 龚艳平
奥运赛场,胜负平常。在获胜者兴高采烈的同时,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失利者。他们中有人带着未酬的壮志离开赛场;有人正承受着伤病的痛楚离去;有人面带微笑而去……
赛场上,这些虽败犹荣的英雄,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奥运精神。他们离去的背影,同样令人感动。他们既是参与者和竞争者,又是贡献者。正是他们的参与和竞争,才诞生了一个个奥运纪录;正是他们的参与和竞争,才使奥运会发出绚烂的光芒。
有胜利者,就会有失利者,这就是奥运会,这就是竞技体育。北京奥运赛场上有1.1万多名运动员,而金牌只有300多块,大部分选手注定空手而归。与付出相比,他们也许收获甚微;与冠军相比,他们也许有些落寞。尽管如此,为何还有这么多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他们深知,奥运精神不是奖牌,而是重在参与;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不懈的追求和勇敢的超越。
奥林匹克运动,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尽力了,不论输赢,就是成功的。我们不会忘记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刘长春经过3个星期的海上旅行,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都是分组中最后一名。但在我们心中,刘长春仍然是一个英雄。
“任何比赛都有赢家和输家,而奥林匹克的精神从来不是赢者为王,而是强调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每一个参加比赛的运动员都是胜利者,因为他们同样努力过,他们同样为祖国流血流汗。站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不断挑战,他们就已经赢了。
五环旗下,每位选手都是主角,这里没有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