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鹰眼技术第一次在奥运会大规模地使用让比赛真正做到了公平竞争
本专题撰文 特派记者 孙嘉晖 本报北京8月18日电
2004年8月22日,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花剑"三剑客"叶冲、董兆致和王海滨以两剑之差痛失男子花剑团体金牌,赛后都认为是裁判的误判给中国剑客留下了最大的遗憾!
2008年8月12日,在北京奥运会上,仲满终于一举夺得男子佩剑金牌,成功为中国剑客正名!
在这枚金牌背后,除了运动员的个人努力外,首次在奥运会上大规模使用的鹰眼技术也功不可没。正是在鹰眼的监控之下,高科技辅助裁判使比赛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
这里,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首次在奥运赛场大规模使用的鹰眼技术,了解这个奥运场上的电子裁判。
“即时回放系统”俗称“鹰眼”
事实上,人们最早看到并了解鹰眼技术是在网球大满贯赛事上。2005年,“鹰眼”开始运用在比赛中。2006年,大满贯赛事美国网球公开赛首次引进鹰眼技术,这对于一场比赛有多达数十次“压线”判罚的网球比赛来说,是一次伟大的革新。裁判员终于可以从繁重的肉眼判断和舆论压力中得到解脱,而依靠中立的科技设备进行判断,显然更有利比赛的公平、公正。
鹰眼技术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高科技,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如何能够让人们信服?其实,鹰眼技术一经投入使用,首先要解决的是被运动员和公众所认知。
事实上,“鹰眼”是“即时回放系统”的俗称。其工作原理就是,运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网球的运行轨迹,并利用电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并通过大屏幕加以还原展现。
这套系统的运行流程是:首先,技术人员将球场的相关数据录入电脑,将比赛场地内的立体空间分隔成以毫米计算的测量单位;其次,8~10台高速摄像头从不同角度同时捕捉网球飞行轨迹的基本数据;电脑对信息进行汇总处理,将这些数据生成三维图像;最后利用即时成像技术,由大屏幕清晰地呈现出网球的运动路线及落点。
如果运动员对裁判判罚出界有异议,可以通过“鹰眼”加以确认。从数据采集到结果演示,这个过程所耗用的时间不超过10秒钟。实际上,现场大屏幕播放的并不是真实的网球运行录像,而是经过数据处理后的模拟图像。
本届奥运会网球比赛是奥运会历史上首次使用“鹰眼”,一方运动员每盘有3次用“鹰眼”的机会。在“鹰眼”出现故障,无法使用时,赛果以裁判员判罚为准。
奥运会首次大规模引进
在一些项目的国际大赛上,“鹰眼”开始被广泛地被使用。
除了网球比赛最早使用鹰眼外,像曲棍球、体操等项目也开始接受其进行执法。2006世界女子曲棍球世界杯赛在西班牙马德里进行,鹰眼技术被第一次运用到曲棍球比赛当中,这对于高速运行的曲棍球出界和破门等瞬间进行辅助裁判非常有效。让这项高速运行、对抗激烈的大赛尽量避免由于误判造成的遗憾。而参赛球队大多认可“鹰眼”的辨识能力,毕竟,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因此这对于所有人都是公平和公允的。
在2006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鹰眼技术也开始投入使用。众所周知,以往体操国际大赛也有“录像回放系统”,但这些录像只能在比赛结束后进行回放,而此时裁判的判罚已经结束,比赛结果无法更改。
“回放系统”以往多数是为裁判执法能力考评对运动员技术动作分析提供影像资料。而在该项大赛上,“即时回放系统”的运用,让运动员有机会当场提出异议,起评分裁判就可以当场根据“鹰眼”记录的数据进行判断评分是否出入。
同样的,射击和击剑项目引用“鹰眼”技术也都是在最近两年。据国际剑联的技术官员介绍,在“鹰眼”投入使用之前,误判后是不允许上诉的;雅典奥运会后国际剑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在一些大赛中使用“鹰眼”,并最终决定在北京奥运会上使用。
而北京奥运会如此大规模引进“鹰眼”,在历史是一次重大的突破。特别是对于击剑这样在国际大赛上争议较多的项目中使用“鹰眼”,更是受到了多数参赛选手的肯定。
实例
鹰眼助中国男曲获平局
在昨天的男子曲棍球比赛中,中国男曲在以2比0领先的情况下,最终被连扳2球惜平新西兰队,这也是中国男曲在奥运会历史上的首场平局。在这场比赛进行到26分钟时,中国男曲就尝试了一下“鹰眼”。当时,中国男曲以2比0领先,新西兰队选手菲尔·伯罗斯在射门弧外大力击球破门,裁判认为中国队选手的球棍碰到了球,并判罚进球有效。
而中国男曲队长宋毅对新西兰队的进球提出质疑,他认为中国队选手并未触碰到球,根据规则,在射门弧外击球破门将被判进球无效,因此,他申请“鹰眼”回放。经过鹰眼确认,蒋希上的球棍并未碰到球,裁判改判进球无效。随后,新西兰队还是连进2球,将大比分扳成2比2平。如果没有“鹰眼”改判,中国男曲恐怕连一场奥运会平局都得不了。
鹰眼帮助仲满夺得金牌
4年前雅典男子花剑团体决赛,匈牙利裁判的严重误判导致中国男花“三剑客”王海滨、叶冲、董兆致错失金牌。如果说,人为因素让“三剑客”抱憾终身的话,那么,本届奥运会启用“鹰眼”,则让中国队选手成为受益者。
在男子佩剑个人决赛中,仲满与法国选手尼古拉·洛佩展开了激烈的对决。身高1.90米的仲满利用身高和速度优势,开局就取得3比1的领先。而仲满取得第一分时,善于打心理战的法国人就开始挑战“鹰眼”,但以失败告终。
随后,仲满在以4比5落后的情况下展开狂攻,而洛佩则接连后退,直到双脚离开了赛场,按照规则这应该判仲满得分。但主裁判并没有判罚,比赛正常进行。而专注于比赛的仲满并没有留意到这一细节,放弃了挑战“鹰眼”的机会。洛佩此时士气大振,他连出杀招再得一分;此时,仲满要求挑战“鹰眼”,但这一次挑战的时机显然不好,没有成功。
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仲满终于放下了心理包袱,在8比9落后时,两人同时出剑,头盔上的指示灯同时亮起,裁判判仲满得分。不服气的洛佩再次挑战鹰眼,按照规则一名选手在一盘比赛中只有两次挑战机会。裁判在观看录像回放后认为,洛佩挑战失败,而且他的挑战机会已经用完。这样仲满不但以9比9追平比分,还赢得了这场心理战。
显然,洛佩的心理此时发生了变化,他已经很难平心静气地投入比赛,接连丢分让他最终以9比15落败。
鹰眼盯靶让比赛无争议
北京奥运会首次打破历届奥运会惯例,在飞碟射击所有预赛和决赛中均使用“闪光靶”,这一方面提高了赛事的观赏性,另一方面辅助裁判进行公正判罚。以往历届奥运会上,飞碟射击项目仅要求“决赛使用闪光靶”。
奥运会飞碟比赛采用直径为110毫米的靶碟,“闪光靶”是在靶碟当中添加彩色荧光粉,靶碟被击中后炸裂,空中即会散落出粉末状的彩色烟尘。这种彩色的烟尘,使鹰眼监控起来更加方便,让比赛变得无可争议。
北京射击场馆群竞赛副主任穆勇表示,在赛事中普及使用“闪光靶”,不但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还有利于裁判判罚,这也确保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鹰眼出故障“金花”受益
不过,受到天气等条件因素的影响,鹰眼系统也有出故障的时候。在本届奥运会网球女双1/4决赛中,金花组合郑洁/晏紫迎战俄罗斯组合萨芬娜/库兹涅佐娃,这场比赛大战了近3个小时,直至凌晨3时30分才结束。郑洁/晏紫以2比1获得胜利并晋级4强。
第3盘的一个小插曲,让俄罗斯组合的情绪受到了一些影响。当时,俄罗斯组合的一次网前截击被司线裁判喊了出界,于是她们提出挑战“鹰眼”,但鹰眼系统此时却突然出现故障,无法进行回放。而随后俄罗斯组合再次挑战鹰眼,但这一次失败了。情绪激动的库兹涅佐娃开始向裁判大声抱怨,但结果已经无法更改。
根据规则,一方运动员每盘有3次用“鹰眼”的机会。不冷静的俄罗斯姐妹最终丢掉了这场1/4决赛。
反对
之声
网球“天王”费德勒
曾炮轰“鹰眼”
就如同国际足联打算在比赛中使用“电子裁判”受到广泛非议一样,鹰眼技术在其他项目比赛中的应用,也受到了质疑。而扯起“怀疑大旗”的正是平时性格温和的瑞士“天王”费德勒,他曾在2007年1月炮轰“鹰眼”,让这项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并被拿到竞技体育的道德天平上进行考量。
其实,“鹰眼”在大赛中的使用,运动员从一开始就形成了支持派和反对派两种声音。美国网球明星阿加西表示,鹰眼技术对一项很少改变传统的运动来说,是非常大的一个进步,使比赛更公正、公平。罗迪克和毛瑞斯莫都对“鹰眼”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支持新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
但瑞士“天王”费德勒和美国“大妞”达文波特等一批运动员却成为“反对派”的中坚力量,他们认为鹰眼技术会让选手失去打网球的乐趣,忽视网球的意义。
运动员对于“鹰眼”的不信任感,在2007年1月开始激化,当时在澳网女单第2轮的比赛中,毛瑞斯莫在比赛中对一个回球出界挑战“鹰眼”,电视图像显示这个回球已经出了底线,但是字幕却显示“IN”(界内),裁判无奈之下只好要求选手重赛。这是大满贯赛事中第一次出现如此奇怪的现象,也导致许多人对于瞬时回放技术的有效性产生强烈质疑。在该届澳网比赛中,仅有罗德·拉沃尔球场拥有“鹰眼”,却出现了这样的闹剧。
“鹰眼”结论自相矛盾,一向反对使用该项技术的费德勒再次站出来“炮轰”新技术,他认为“鹰眼”的判决是没意义的,而且把判断的责任从裁判身上转移到选手身上,“我不是‘鹰眼’的爱好者,总之我觉得它的存在没有什么意义;可以确定的是,现在比赛官员可以减少所承担的责任,不过球员会感到十分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