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意大利之家
美景 明星 美食
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意大利外交部长费朗哥·弗拉蒂尼,抵京后的首项日程就是到“意大利之家”看望意大利运动员。日前,记者专程探访了设在海淀展览馆的“意大利之家”。
一座中国现代化建筑,经意大利艺术家装饰,显得别具特色。广场上点缀着从意大利带来的艺术雕塑。进入“家”门,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装饰的意大利广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处处都体现着这个西方文明古国的艺术魅力。
“意大利之家”新闻处官员韦罗尼卡介绍说,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始,意大利奥委会在每届奥运会都把“意大利之家”作为其出征奥运会的项目之一。此前的“意大利之家”主要是作为意大利奥委会的活动中心和运动员及官员的聚会点,让运动员比赛之余找到“家”的感觉。北京奥运会“意大利之家”,不仅从规模上胜过历届奥运会,而且首次向公众开放,目的是让更多的中国观众和来参加奥运会的各国朋友了解意大利。北京奥运会“意大利之家”总策划人毛里齐奥告诉记者,为了建设这个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的“家”,他们在意大利准备了半年。从6月15日开始,200多名中国工人和100多名意大利技术人员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完成现场布置。
北京奥运会“意大利之家”展示了意大利的悠久历史及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让人们了解意大利当代的风情。在走廊里,陈列着反映奥运主题的艺术作品。在各个展厅中,意大利企业通过声像资料展示着自己的特色产品。赞助商艾迪生电力公司更是别具一格,将奥运活动与慈善活动结合在一起,组装了一台可产生电能的划艇器械,让运动员参与,划艇所产生的电能,将由艾迪生公司捐赠给慈善公司。意大利运动员参与热情很高,划艇运动员罗西创下了877瓦的纪录。
“意大利之家”共分为三个不同的功能区:意大利广场是一个公共活动区,通过图片展览人们可以了解1960年罗马奥运会的历史,广场周围有意大利各大媒体的工作间,还有商店、咖啡馆,公众可以在这里免费品尝纯正的意大利咖啡。奥运会期间,这里组织一些文艺活动,邀请意大利的著名演员现场表演。紧临广场是一个展示区,意大利奥委会的赞助商集中展示他们品牌的精华,其中有意大利各个体育队的装备,可以看到意大利球星巴乔、托蒂、托尼等运动员穿过的球鞋、法拉利赛车、弗莱迪时装等。到了“意大利之家”,肯定还有诱人的意大利美食,展示区里有一个可容纳300人同时用餐的意大利餐厅,提供纯正的意大利餐。另外,这里还有一个环境幽雅的公务区,用作接待贵宾和洽谈业务。每个区域都配有大屏幕电视,人们可以随时看到意大利电视台的奥运直播节目。
毛里齐奥说,自7月26日开启以来,几乎每天晚上都有运动员回“家”,尤其在比赛开始后,获奖运动员总是当晚就到这里来,与“家里人”一起欢聚庆贺。
(本报记者史克栋)
俄罗斯之家
运动员充电专区
“俄罗斯之家”位于北京前海北沿的小王府饭店,紧临前海荷塘,门前一棵翠绿的大柳树。塘岸边,整齐地摆放着一张张餐桌,桌上灯笼造型的烛台以及龙凤图案点缀的餐具尽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朴,餐桌“长阵”的另一头,是霓虹灯闪烁下的圆形吧台和一个小型舞台。
看着墙上挂着的运动造型的吉祥鼠宣传画,俄奥委会合作伙伴BOSCO体育公司的新闻主管奥莉嘉女士介绍说:“这是吉祥物‘切布拉什卡’,已经随队征战了多届奥运会。略有不同的是,在雅典她是咖啡色的,在都灵是白色的,在北京,她披上了喜庆、吉祥的红色队服。”
专为俄罗斯代表团提供休闲、放松和庆祝胜利场所的“俄罗斯之家”,于8月7日举行了开馆典礼。俄奥委会主席加佳乔夫,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前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谢尔盖·布勃卡等参加了开幕剪彩。俄罗斯运动员对这个北京的新家都赞不绝口,尤其是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建筑和一池绿波荡漾的湖水,能让他们从紧张的比赛中暂时摆脱出来,得到休息和恢复。奥莉嘉说,为了找到这个温馨的家,主办方在都灵冬奥会一结束就来北京考察选址了。
为了让这里更有俄罗斯家庭的味道,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装饰,挂上了俄罗斯风情的绘画,搭起了俄式吧台,并空出了舞台和舞池。让运动员吃到正宗的家乡菜、享受到熟悉的俄式服务是头等大事,厨师和服务人员都是从俄罗斯特聘的。晚上8点左右,调音师正在舞台上测试音响,厨房里忙碌异常。再过一会儿,俄罗斯女篮的姑娘们就要“回家”来吃饭,届时还将有从莫斯科赶来的著名萨克斯手布特曼的演出。“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演出,还都是名人。‘家’里是不会收取运动员一分钱的,完全属于非商业性质。”奥莉嘉说。
奥莉嘉介绍说,如果有运动员取得了好成绩,“家”里会安排庆功会。到时候,加佳乔夫会来,他是家长嘛!另外,涅莫夫、霍尔金娜等老将也会来。
音乐声渐渐响起,人声开始鼎沸,刚进门的运动员相互致意问候,每个人都显得轻松自在。奥莉嘉脸上闪着兴奋的红光。她最后说:“从2002年美国盐湖城冬奥会开始,这已经是第四个‘俄罗斯之家’。这里为远离祖国征战的运动员们提供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在这里充电、放松,然后集中精力去比赛。北京的这个‘家’是迄今最美、最舒适的一个。”
(本报记者韦冬泽)
瑞士屋
感受巧克力之惑
瑞士人把他们的“奥运之家”称为“瑞士屋”,并把地址选在了北京著名的“798”艺术区。
说是小屋,实际上是艺术区的706大厂房。门口的墙壁上张贴着一幅巨大的海报,上面写着“瑞士屋2008·中国”。宽敞的厂房内,悬挂着瑞士卢塞恩市的风光照片,十几家来自瑞士的企业在里面搭起了展台,络绎不绝的游客在参观和咨询。记者采访时,忽闻前方硕大的投影屏幕前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原来女子举重运动员陈艳青刚刚又为中国赢得了一枚金牌。中外游客都被吸引过来,大家纷纷为中国运动员取得的优异成绩而相互庆贺。
离大屏幕不远就是瑞士著名的巧克力生产商瑞士莲的展区,瑞士莲有着160多年历史,专程从瑞士赶来的巧克力制作师正在为中国游客展示巧克力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正确鉴赏巧克力。瑞士出产的巧克力享誉世界,其独特之处是什么?工作人员介绍,原来1879年一位名叫鲁道夫·莲的瑞士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研拌机,这种机器能够将制作巧克力的可可豆研磨到极致,制成的巧克力入口即化,让人回味无穷,展区现场就摆放着这种研拌机。
瑞士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特林斯先生说,“瑞士屋”是瑞士官方的奥运之家,从1998年长野冬奥会起,每届奥运会时瑞士都会在东道国举办类似展览,目的就是为展示瑞士文化、风土人情和特产搭建交流的平台,促进瑞士与东道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了解。此次在北京开设的“瑞士屋”由瑞士国家形象委员会和瑞士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并选择在8月1日开展,因为这一天恰逢瑞士的国庆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此时开门迎客更为“瑞士屋”增添了喜庆的气氛。此外,每届“瑞士屋”都会重点推荐某一个瑞士城市,此次在北京的“瑞士屋”就特别向中国观众推出了景色秀丽的卢塞恩市。
“瑞士屋”负责媒体接待的陈小姐向记者介绍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瑞士屋”是历届“瑞士屋”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具娱乐和观赏性的。除了记者看到的“瑞士精华”主题展外,“瑞士屋”每天还在不同时段为中国观众奉上具有瑞士乡土气息的文艺和杂耍表演。她向记者透露,瑞士政府对在中国举办的“瑞士屋”非常重视,瑞士新闻机构也把发布会现场设在这里,如果瑞士著名网球明星费德勒或者其他瑞士运动员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冠,他们肯定会在这里举办独家新闻发布会。
记者准备离开之际,“瑞士屋”的一角传来了悠扬的音乐声,一个来自瑞士的小乐队正在为中国观众演奏瑞士民乐,美妙的音乐拉近了人们彼此的距离。
(本报记者李锋)
日本之家
东京申奥的舞台
“日本之家”占据了大半个北京长富宫饭店。这是日本奥委会迄今为止在海外设立的规模最大的工作站,也是“日本之家”首次面向普通公众开放。
日本奥委会总务部官员石川宣治告诉记者,除了接待公众的一层主会场,酒店二层还设有新闻中心、日本奥委会办公室、柔道、击剑等项目的训练场所等。刚刚在本届奥运会上为日本赢得柔道金牌的选手内柴正人和谷本步实都曾在“日本之家”训练。
石川说,日本国民来华看奥运、为选手助威的激情高涨,在华日本人数也较多,因此“日本之家”已经成为日本选手众多“粉丝”的大本营。同时,外国友人也可在日本朋友的带领下进入“日本之家”。
步入一层主会场的展示区,300余名日本代表团选手的彩色照片和简介引人注目,一些“粉丝”正在展板上寻找自己的偶像。展板对面的桌子上,日本选手的最新参赛日程和比赛结果可供来宾随意取阅。同时,日本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的英姿也已跃然“板”上:“瓷娃娃”福原爱在开幕式上笑靥如花,北岛康介劈波斩浪,女排姑娘大力扣杀……金牌得主“蛙王”北岛康介,铜牌获得者柔道选手谷亮子等选手签名的获奖照片也已在第一时间展出。在长廊尽头本届奥运会日本选手服装展示中,还可以看到设计大师三宅一生的作品。
进入活动大厅,现场的朋友正和台上的日本前游泳选手荻原智子“比拼”。这里一般下午举办各种活动,上午和晚上安排观看赛事。日本奥委会负责宣传事务的官员小河原大成说,在“日本之家”,人们可以集中观看日本选手的比赛,为他们加油助威。一些退役的日本著名运动员也会在现场和观众互动。本届奥运会参赛选手的相关新闻发布会和夺牌后庆祝仪式都在这里举行,金牌得主还会在园子里栽下樱花树以示庆祝。日本奥委会还举办活动,通过体育加强中日交流。北京花家地小学的孩子们就曾受邀前来做客。
“日本之家”也是东京申办2016年奥运会的重要展示舞台。科技、文化和环保是其突出的主题,一个戴头盔的半人高黑衣机器人吸引了记者,这些会唱会跳的机器人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东京奥申委的本土先生说,用机器人来展现科技力量是最直观的方法。
(本报记者崔寅)
西班牙之家
“家”味十足的天堂
随着西班牙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赛场上展现风采,西班牙各大媒体纷纷聚焦位于长安俱乐部内的“西班牙之家”,报道中还不忘感叹:“西班牙之家”离天安门真的很近。此前,“西班牙之家”并未对中国媒体和公众开放,但本报记者日前得到了西班牙奥委会的特许,得以探访西班牙健儿的这座心灵家园。
负责人卡门·路易斯曾经是出色的运动员,她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西班牙之家”由西班牙奥委会筹办,于8月7日—24日开放。除举办庆功会等一系列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来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西班牙王室成员、政府官员、媒体记者,尤其是为奥运代表团的成员在紧张忙碌的赛事活动之外营造一种回家的氛围。
典雅别致的清樽红烛餐厅可容纳数百人同时用餐或举办庆祝活动,来自西班牙的大厨们精心准备美食,提供地道的西班牙红酒、火腿、奶酪等。代表团里有许多人是第一次来北京,他们在赛后常常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家乡菜肴,一边兴奋地谈论当日的赛事和各自的见闻。木制的小圆桌配上舒适的沙发,耳边伴着西班牙的乐曲,运动员们在轻松随意的气氛中,感受家一般的温馨。这里还提供《马卡报》等西文媒体对赛事的即时报道,运动员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家乡父老的期待,这也激励着他们在比赛中勇创佳绩。
西班牙选手萨穆埃尔·桑切斯在公路自行车赛中为西班牙代表团夺得首金,10日晚在“西班牙之家”举办了盛大的庆功晚宴,这里变成了欢乐激情的海洋。西班牙王储费利佩、王妃莱蒂西亚和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等众多贵宾,一同在马德里申办2016年奥运会的宣传标志前,为西班牙健儿加油鼓劲。
(本报记者陈晓航)
希腊之家
两大文明相汇
北京南河沿大街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大门两侧分别挂着中国和希腊国旗,一对大红灯笼随风摆动,仿佛在召唤过往的游人,一款用中英文书写着“希腊之家”字样的匾额高高悬挂在大门正上方。看起来,希腊人为营造他们在北京的“家”颇下了一番功夫。
走进这扇朱红大门,只见面前的影壁上张贴着蓝色的海报,其中一张的图案就是用橄榄枝编织而成的花环。四合院的天井正中,是一个用青花瓷做成的鱼池,里面有几条金鱼,两棵长势很旺的石榴树结满了青色的石榴。堂屋门前的大红柱子上镶嵌着一副对联,而堂屋边上摆放的一个美人鱼雕塑似乎在向游客表明院子的主人来自另一个文明——展示着泳姿的美人鱼,穿上了一只人类的高跟鞋。
“希腊之家”的工作人员艾丽·夫卡热情地接待了记者。她介绍说,“希腊之家”是在中国举行的希腊文化年活动的一部分,主要分为两大展厅,一个由希腊奥委会负责布展,用来展示与奥运会有关的物品和图片;另一部分由希腊文化部负责布展,共同展示了当代希腊和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数十幅美术和雕塑作品。
记者首先进入艺术展厅,展览的题目为“从古奥林匹亚到北京”。一首用中文和希腊文书写的名为《北京2008奥运颂歌》的诗歌悬挂在展厅的显著位置。艾丽·夫卡对记者说,这首诗是希腊伊努塞市市长安杰拉科斯创意并请古希腊研究学者、历史学家卡加科斯用古希腊语创作的,充分显示出希腊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和对北京奥运会的深切祝福。艺术展厅里一尊中国版的掷铁饼者雕塑吸引了很多游客的眼光,这是中国雕塑家隋建国的作品,新颖之处在于他给这位全世界人民熟知的古希腊铁饼运动员穿上了一身中山装,让前来参观的中国游客眼前一亮。透过文艺作品展可以看出,无论希腊艺术家还是中国艺术家,都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示出了对和平这一共同目标的追求和对当前人类所面临有关问题的深层次理解。
沿艺术展区前行就到了希腊奥委会的展区。希腊奥委会的历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密切相连,游人可以在这里了解希腊奥委会的历史。一幅巨大的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奥林匹亚点燃的照片占据了大半个墙壁,展厅里的大屏幕上也在循环播放有关圣火采集的纪录片。希腊奥委会专门把用于首次圣火传递的火炬带到了北京,与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和采集火种时的圣火盆陈列在一起供游人观赏。展厅里还有两套女祭司在采集圣火时所穿的礼服,一套为1960年罗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上所穿,距今已经48年,另一套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采集仪式上女祭司的服装。
艾丽·夫卡对记者说,这是希腊第二次在奥运会主办国开设“希腊之家”,上一次举办是199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在北京设立“希腊之家”是因为希腊认为在东方文明发源地的中国宣传西方文明和古代奥运会发源地希腊的文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将为促进两大文明的相互理解和欣赏起到积极的作用。艾丽·夫卡说,“希腊之家”开展以来,每天都会迎来许多中国游客,中国朋友对希腊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本报记者李锋)
巴西之家
亲密接触桑巴
魅力四射的拉丁爵士乐,热情奔放的桑巴舞蹈,充满南美情调的里约酒吧……这一切在位于北京好苑建国酒店的“巴西之家”你都能体验到。
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巴西之家”,处处充满了浓郁的拉美风情,其中的活动空间用人工布景分成几个部分。进门走廊两侧分别是一排大屏幕,播放介绍巴西体育的宣传片,继续往前会看到三个触摸屏,用中、法、英、葡四种语言分别介绍巴西的旅游、贸易和体育。再往里是充满巴西情调的表演展示大厅,迎面看到三个白色拱门,即著名的“拉巴拱门”,门后是里约“两兄弟山”和“卡维阿石”的风景图片。左侧是投影着巴西国旗和葡萄牙语“欢迎”的墙壁,右边是原汁原味的里约“酒吧街”,参观者可以坐在街边的木凳上,一边品尝巴西的红酒或咖啡,一边欣赏来自巴西的艺术家们表演的爵士乐和桑巴舞。
典型的葡萄牙风格建筑、黑白相间的碎石小路以及昏黄的路灯,让人仿佛置身于里约热内卢的街头,而这个城市正在申办2016年夏季奥运会。巴西奥委会新闻官员艾丽莎·洛佩斯告诉记者,通过里约热内卢独特的文化景致、激情的音乐舞蹈,主办方将巴西缩影在参观者面前。她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巴西,喜欢巴西。“巴西之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里约热内卢申奥进行宣传,同时学习中国举办大型赛事的经验,巴西奥委会官员也在此进行内部会议和贵宾的接待工作。
“巴西之家”为运动员举行庆功活动时,参观者能近距离接触自己喜爱的巴西运动明星。记者在采访中就遇到了夺得柔道男子81公斤级铜牌的巴西选手蒂亚戈·卡米洛,这个来自巴西圣保罗的小伙儿愉快地接受了众多媒体的采访,并在看板上签名留念。
(本报记者陈晓航)
荷兰之家
释放激情的欢乐海洋
风车、郁金香、足球,是鲜花之国荷兰的骄傲,热烈、鲜艳的橙色更可谓是传统标志,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奥兰治王朝。奥运期间,北京东三环的农展馆就成为一片橙色的海洋,“荷兰之家”坐落于此。
农展馆2号大厅前宽阔的广场上,橙色底纹的三道大型展板上配以盛开的郁金香图案,浓郁的国家特色一望可知。进入大厅,长长的接待台,宽宽的走廊,随处可见的大屏幕,不禁让人感慨这里的奢华。由荷兰奥委会合作伙伴喜力啤酒公司主办的“荷兰之家”,奥运期间是荷兰人与世界各国人们狂欢的地方。
在志愿者美国小伙子马山的引导下,记者在“家”里转悠了一番。2号厅里有接待台、展示厅、服务区、工作区和一个可容纳上百人用餐的荷式西餐吧。服务区里有ATM机方便取款,工作区可以打国际电话和预订机票。荷兰的领事馆官员在这里设置了办公桌现场办公。最让记者流连的是那些为了拉近来访者与荷兰体育的距离,处处都悬挂的体育巨星的艺术画,其中不乏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范·巴斯滕等。
走出2号厅,需要穿过一个荷兰式的美食“大排档”,四五家商铺,现场制作、出售荷式烤香肠和一种传统的小吃——炸肉沫土豆泥,据说这是喜力啤酒的绝配。虽然是早上,但是用餐聊天的人还是不少,他们一边吃一边聊着比赛,惬意无比。
进入3号厅,里面没有多少人,但是一个中型规模的舞台、几个大音响、转灯、地毯显示这里是个不一般的地方。喜力国际的客户宣传经理告诉记者:“晚上这里最热闹,天天都是狂欢节。台上台下,荷兰人尽展优美的舞姿、释放无限激情。每天来狂欢的各国朋友近5000人,完全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快乐方式,不过狂欢嘛就是人越多越精彩。‘大体育迷’威廉王子也是这里的常客。”就在不久前,这里为荷兰女运动员在柔道比赛中获得铜牌而举行了庆功活动,快乐的人群把一个特制的“3”挂在她的胸前,然后高高托起接力传递,全场歌声成海、笑声成洋,吸引了无数他国朋友加入其中。这位经理告诉记者,为运动员庆功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从荷兰请来了音乐家、DJ和人气很高的电视台主持人,他们总能别出心裁地想出一些好主意。运动员们都说,虽然对他们来说奥运会的比赛结束了,但是快乐才刚刚开始。
看着还是空荡荡的大厅,想象着晚上的激情狂欢,炽热的激情似乎已经无形中被点燃。“荷兰之家”的负责人弗里克告诉记者:“这个家占地1万余平方米,有充足的空间让我们用荷兰人的方式表达对奥运的喜爱。我经历了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到现在的所有奥运之家,北京的这个家是最好的,也可能是比其他的奥运之家更热闹的。荷兰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和空姐们早都打过招呼了,奥运期间飞北京,工作之余就来这里看比赛。世界各国的人们庆祝奥运的方式很多,荷兰人的方式大概就是喝喜力、跳舞和交朋友。非常欢迎中国朋友来体验我们的方式,同时也让我们分享他们的快乐。”
记者走出农展馆,离开这个橙色的欢乐海洋时,突然发现手牌上的访客序号已是77873号了。
(本报记者韦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