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尚托,美国选手,癌症。为了心中的梦想,他战胜了病痛和心理上承受的巨大压力,来到北京参加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刘长春,中国选手,克服重重困难,远涉重洋奔赴洛杉矶参加1932年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他们虽然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永不放弃的信念如出一辙。
从成绩上看,他们又是一样,都与奖牌无缘。惟其如此,他们永不放弃的信念才那么让人肃然起敬。他们永不放弃的信念,闪耀的是人格的光芒和奥林匹克的光辉。与尚托不同的是,刘长春接连两次参加奥运会,两次的成绩都是100米和200米预赛倒数第一。
上世纪40年代曾就学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孙芳垂,是北京奥运会上年纪最长的志愿者,他说,当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参赛的刘长春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什么让刘长春如此执着呢?是人民的支持,是爱国将领、进步人士和爱国华侨的资助,所以尽管刘长春在国外囊中羞涩,川资告罄,他依然能乞讨回国,并在4年后出现在柏林的奥运赛场上。
仿佛是刘长春永不放弃信念的召唤,同样是在洛杉矶,同样是一个永不放弃的年轻后生,中国射击队的许海峰一枪击中中国队参加奥运历史上的首块金牌,从此,中国代表团踏上披金挂银的征途。
梦,好像就是一夜之间;但路,却是半个世纪之久。如今,奥运会上我们取得金牌,已经不算太大的新闻了,但对运动员来说,永不放弃的信念却从来没有改变。伤痛和年龄的原因,使金牌运动员张宁不止一次地犹豫过。但为了心中的梦想,33岁的张宁硬是顽强地坚持到决赛,直到蝉联冠军,她的眼泪简直流成了河。
放弃和坚持,原本就是孪生的姊妹。生命,当然不能承受太重,放弃也是一种迂回;人生不能朝秦暮楚,坚持才是生命的真谛。“月亏则盈,月盈则缺。”冠军可能是短暂的,成绩可能是一时的,永不放弃对奥运精神的追求才是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