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昨晚,当宋世雄那个熟悉却已苍老的声音,随着女排的胜利,而重新恢复往昔的激昂时,被一场激烈球赛、一个解说者声音唤醒的是——一代中国人的记忆。
一场女排的胜利,让终日为生活奔波的中年人,有机会重拾一个属于1980年代的青春——
对于30、40多岁的中国人而言,它意味着回到那个许多人围着一个黑白电视看老女排比赛,而在胜利之后骑着破自行车、满大街游行欢呼的青涩年代,回到那个在书桌前写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求学时期。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句口号因为女排的骄人战绩而远播,并成为上世纪80年代青年人的最强音。在全球化语境下,在寻找民族复苏和经济崛起的背景下,老女排曾背负着太多的民族、情感与伦理的重负。
20年,生死两茫茫,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追忆起来已是物是人非。
20年多后,一场女排赛事,已不再与国运兴衰连成一脉,这是国民心态真正的成熟和进步,我们已经无需再用一场球赛的胜利点缀整个民族的自信心。
20多年后,那些举国若狂的女排队员,那些赛场上拼搏的身影,那些曾寄喻一代中国人家国情怀的英雄符号,已经逐渐衰老,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与视野,逐渐淹没于茫茫人海与时间的洪流里,成为平凡的一员。
她们有的漂泊海外,如郎平甚至成为美国队教练;有的改行,成为商界一员……
只有那个1981年站在高凳上、机械地往郎平身上扣球的前国家女排陪练员陈忠和,被历史意外地垂青!27年后,当年的那个小小陪练员有机会在北京,重塑老女排的历史辉煌,杀入四强,踏上一条卫冕奥运冠军的路。
这样一个胜利的夜晚,注定是一个怀旧的夜晚。
谢谢女排,让一代中国人,有机会重拾一去不返的青春。
在比赛结束后,让我们把记忆留给自己,寻回一种失落20多年的感动……本报记者 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