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特派记者 邱瑞贤 本报北京8月19日电
在北京奥运会这个眼下最大的狂欢盛会之中,在赛场内外一不留神就会碰到很多眼熟的面孔。富力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思廉就是百忙之中,专程从广州赶到北京看比赛的狂热“粉丝”之一。
大老板的观赛“效率”非常高——下午1时才看完乒乓球赛,傍晚就紧接着看第二场;两天内乒乓球、网球、田径、花样游泳、排球各项赛事“车轮式”观战。本报特派记者在赛场“堵”住了这位广州人熟悉的房地产大亨,请他纵论了一番对奥运的解读。
关于奥运
金牌的快乐足以抵消一切
记者:您到北京已经第3天了,您对北京奥运会的感受如何?
李思廉:我很热爱奥运会,之前几届都曾出国观看。北京奥运会是中国第一次办,可谓滴水不漏。从交通、安全、环保、运行、程序各个方面来讲,我们都取得了很好的平衡。亲眼看到我们为奥运修建的体育馆,很自豪。我这10年来看了很多世界性体育盛事,但像这么好的场馆,全世界都难找。
记者:在赛场里,让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李思廉:那种拿到金牌的狂欢,我一直沉醉在这种欢乐中。这是一件世界盛事,但也深深地把全国人民的心灵联系到一起,拿到金牌的快乐足以抵消一切。现在比赛已经过半,也许我们遗憾地失去了部分金牌,但总的来说,我们得到的比失去的多。
无论如何,金牌数还是国力的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在奥运会历史上,金牌榜上占前几位的都是世界强国。虽然北京奥运会还没完,但我已经很期待下一届在伦敦办的奥运会了。我非常希望,中国代表团在下一届奥运会能继续这样赢下去。
关于观赛
门票售卖规范且公平
记者:您有那么多国际观赛的经验,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北京奥运会在细节上做得怎么样?
李思廉:门票的售卖很规范、公平,这是我感受很强烈的一点。以往有些奥运会,在赛场外会有较混乱的炒票现象。但在北京几乎没有,你要看很受欢迎的项目,必须提前买票,要“突发奇想”就很难了(笑)。
记者:奥运会是一个狂欢的盛事,同时也是检视一个国家国际化程度的窗口。
李思廉:确实是这样。因为在“家门口”举办,很多国内观众有最便利的条件来无限接近奥运,并亲身进入奥运赛场观战。不过,我认为大家要进一步充实观赛的经验。有一些比赛的关键阶段,观众可能需要更冷静而不是盲目的激情。比如像乒乓球、网球这样的比赛,运动员发球时是很重要的,需要非常安静的环境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发球技术,所以在前天的网球比赛中,出现了李娜让一些观众不要发出声音的举动。我们需要全情投入,但千万不要因为过分热情而给我们的运动员造成“主场压力”。
关于企业
奥运是企业空前的展示机会
记者: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奥运会是一个加强国际化的良机。
李思廉:奥运会的魔力实在太大了,甚至超出我的想象。我本来有考虑过利用奥运会这个机会为企业做更好的展示,也做了一些努力,赞助了几个相关活动,但是说实话我还是估计不足。
奥运会开幕以后,虽然我只来了几天,但已经亲身深切感受到,北京奥运会的威力有多大。不管对哪一种类型的企业,奥运会都是一个空前的展示和发展机会,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真希望我的企业能更早地参与到奥运之中,并且能融入奥运之中,这次是我们的一个教训(笑)。
关于经济
中国企业应适时作出改变
记者:您如何看待被人们广泛讨论的“奥运经济”?
李思廉:我和一些同行对后奥运时代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有信心的。今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显示了国内经济体系对股票的承受能力不是太足,这显示我们需要有更冷静的态度。
总体来说,我们对政府还是很有信心的,也赞成宏观调控。当然,经济的好转需要一定的时间,要一步步来,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次序,也有重要次要之分,要耐心等待。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大多数企业走过了“世界工厂”的经济发展道路,但是对企业自身的研发、国际化等“软件”的发展相对薄弱,是时候要作出改变了。我们不妨把眼光放在更长远的2038年,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促使经济转型,也许在一定时期内会造成阵痛,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必须的。总体上,我还是一个“乐观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