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咚咚锵,咚咚锵……8月16日,青岛市李沧区文化馆,一周一次的京剧票友会热闹非凡。与往日不同,今天这里添了一个新面孔:来自荷兰的奥帆赛志愿者罗夫。
7月底,荷兰茵豪兰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罗夫来到青岛,专门为外国人提供语言服务。20多天来,他在3个奥帆家庭感受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第一家在城北,是个四世同堂的家庭;第二家在南京路上,是一对年轻夫妇;第三家在城东,是两位老人。”罗夫掰着指头一个一个地描述,“不管在哪个家庭,感觉都很温暖”。
8月12日,他来到第四个家庭。在这个家庭里,爸爸李先国、妈妈冯丽娟都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教授,且有3年留美经历。儿子李子辉上初中三年级,学习成绩总是年级第一。得知罗夫喜欢中国艺术,李先国特意找到老朋友、戏剧艺术家刘明高,请他教罗夫学京剧。
下午1时,李先国一家准时来到文化馆,陪罗夫拜师。刚到楼下,罗夫就听到敲大鼓、拉二胡的声音。他紧走几步,看见几位先生转轴拨弦,一名花旦衣袖舒展。李先国领着“一家人”,在台下仔细观摩。刘明高在旁边不时讲解剧情,传授“唱念做打”的要诀。一出戏下来,罗夫仿佛明白了不少。“抬步、正冠、捋髯……”刘明高开始教罗夫基本步伐,洋徒弟学得带劲,师徒俩你一来我一往,引得一阵喝彩。
看着徒弟学得有模有样,刘老师兴致特别高。他找来一套戏服,教罗夫甩水袖。可罗夫1.93米的个头儿,连试几套戏服都不合身。师傅又帮他找了一套大点儿的戏服,穿蟒袍,锁玉带,罗夫跟师傅走起了场子。但见他一静一动,或持刀,或按剑,或捋髯,或撩蟒,真有些武生的模样。脱下戏装,罗夫又拿起二胡。刘老师看学生喜欢,也教得认真。“第一步要摆姿势,第二步是练指法,之后才是换把、短弓、空弦,别着急,咱慢慢学。”刘明高让学生坐下,手把手地教。
“这孩子挺有悟性,心理素质也好。这么多人在场,他又是第一次上台,一点都不紧张。”刘老师说,奥帆赛结束,罗夫就要回国继续完成学业,他要借这段时间,多教罗夫几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