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昨晚的体操平衡木比赛结束后,有一个镜头让人欣慰:美国选手肖恩夺冠后,教练乔良在拥抱爱徒之余,也不忘拥抱获得铜牌的程菲,程菲则微笑着向肖恩祝贺。
这样的场面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在中国体操摘得女团金牌后,“站在最高处”的中国姑娘,也不忘向获得银牌的美国队致意,尤其是和乔良教练打招呼。
郎平和乔良,两个北京人,这次在北京参加奥运会可谓故事不断。之所以有故事,我想首先是因为他们有水平,因而教出的弟子也有水平。郎平不用说了,乔良一手培养的这位肖恩,早在去年德国世锦赛就拿下了团体、全能和自由体操三块金牌。之所以有故事,还因为他们的队伍和中国队正好“针尖对麦芒”,有得一拼。奥运赛场遭遇昔日旧主,似乎是很尴尬的事情。
截至昨天,这出“北京人在北京”连续剧的主人公,演绎的故事并不尴尬。郎平率弟子赢了中国女排,中国观众没有嘘声。乔良的徒弟拿了金牌,中国选手祝贺依旧。体育无国界,职业有雇主。早已从引进洋教练中尝到甜头的国人,自然也会接受“郎平们”的各为其主。
奥运会是座很好的课堂,在这里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郎平把这种赛场上的各为其主称为“专业精神”。我觉得改为“职业精神”更合适。一位职业教练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就必须全力以赴,忠于职守。我们每个普通人难道不也应如此吗?
“郎平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明后天,中国男篮主帅尤纳斯将面对自己的祖国立陶宛的球队,女篮主帅马赫遭遇的是母国澳大利亚的球队。就看他们如何各为其主了。
奥运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