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北京奥运公园里星罗棋布的30座祥云小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典浓缩。凡是到过奥运公园的观众,都有这样一个共识:看奥运不看“中国故事”,等于奥运之旅只走了一半。余秋雨说:无论从空间意义还是时间意义,无论从文化意义还是人文意义,“中国故事”让一场非常热闹的体育运动具有了背后的内涵。
造就这块“文化金牌”的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核心人物便是“六加一”:6朵“金花”的娘子军,加“政委”王平久———《北京欢迎你》和《生死不离》的词作者。昨天,记者在“中国故事”指挥中心采访了“六加一”,他们讲述了台前幕后的故事。
在重庆的“祥云小屋”里,现场糖画工艺吸引游客驻足欣赏。新华社发
咖啡厅聊出“中国故事”
山东姑娘胡琼负责整个“中国故事”的后勤保障,同时还负责联系西南地区的8个祥云小屋。
胡琼去年5月通过考试加盟奥组委,分到文化活动处。她透露,“中国故事”这个大型文化展示活动的名称,是在一个咖啡厅里诞生的。
几年前,王平久接到奥组委一项任务:利用奥运的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给这个活动取个响亮而贴切的名称,王平久和刘雅嘉等几个同事,在奥组委办公地附近的一家咖啡厅里聊了一下午,最后终于想出了“中国故事”这四个字。
王平久说:“我们可以展示的东西很多,但是如何能让展示变成观众的记忆呢?比如,我们跟外国运动员说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他会很茫然,但是,如果你让他亲眼看到以中世纪的技术生产一张纸出来,并且可以把这张纸加个印鉴自己保存,他的印象和感觉当然就不一样了。还有剪纸、苏绣、昆曲、风筝、木偶戏、普洱茶、唐卡艺术、玉文化等等,展示的同时让观众参与进来,这样,我们的文化就变成他的经历、经验和记忆。”
于是,在那个下午,在那个小咖啡厅里,整个“中国故事”的轮廓就定下了: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展现中国悠久的文化遗产,用互动的方式讲述各个地区的人文故事。
实施方案做了8个版本
最初的筹备阶段是最辛苦的时候。小组的成员并不全是专家,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刚开始也摸不着头脑,他们便在网上、图书馆等各处搜集大量资料,还走访了韩美林、余秋雨、于丹等专家,听取他们的建议。
几个姑娘分头寻找,再开会商量,从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确定展现形式,比如有多少种刺绣、要展示哪些、展示的形式以动态还是静态等等。对于如何展示,“每次汇报给领导的PPT都长达上百页,一共做了8个版本的实施方案,其间修改无数。”贾静说,从去年8月开始,到今年2月才确定了最后的实施方案并开始执行,经历了大半年时间。
胡琼在回忆那段过程时十分感慨地说,那时候为了“中国故事”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实在困了就拼两张椅子眯一会儿,第二天还正常上班。“虽然总是加班,可是在团队里工作还是很开心。能够为奥运会工作是幸福的。”几个姑娘都这么说。
10分钟近千人参观“重庆”
提到布展过程,每个姑娘都有一肚子故事,她们把这些祥云小屋称为自己的“孩子”。他们在奥运公园里选了一块绿地,根据每个地块的不同情况,分别搭建了70-100平方米的帐篷小屋,作为这些“孩子”的出生地。
奥组委确定,各地自愿参加布展,每个地区的展室统一叫“祥云小屋”。最让姑娘们婉惜的是,有几个地区因各种原因未能参展。比如黑龙江,开始时,黑龙江准备把震撼世界的冰灯、冰雕作为展品。但后来考虑到炎热的夏日,要保存冰灯、冰雕不是易事,一旦停电怎么办?6月中旬,经多方论证,不能确保冰灯、冰雕保存工作不出现任何问题。于是,黑龙江就只能遗憾“出局”。
目前祥云小屋收到好评一片,姑娘们也会私下对各自负责的祥云小屋进行比较。胡琼对重庆祥云小屋特别称赞,重庆祥云小屋很有特色,其中,变脸表演特别精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也很突出,触摸屏电子翻书和电子点民俗歌曲是别的祥云小屋没有的。
一位南非小伙听了重庆祥云小屋里的民俗歌曲,缠着工作人员购买CD。当得知没有CD时,这位小伙表示一定要到重庆亲身感受巴渝民俗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每十分钟到重庆祥云小屋参观的人数近千人次。
最让胡琼感到满意的是,指挥部每次布置的任务,重庆祥云小屋都完成得又快又好,比如,指挥部布置每个祥云小屋写安全保卫方案,重庆祥云小屋最先交卷,而且质量好,后来,指挥部就把重庆祥云小屋的安保方案作为了范本。
本报记者 李凌 程闯(北京专电)
祥云小屋主创团队昨天对本报记者讲述“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