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一张不动人的面容,却让我们铭刻至今。
48岁的郎平归来了!
归来时,曾经的“铁榔头”已逝去青春,那赛场上一脸的“杀气”,已经被一副近视眼镜改造得面目全非。
她?一个万里归乡的游子,更是中国女排一个有力的竞争者。矛盾的身份让郎平近乡情怯,于是面对记者,始终避谈“和平大战”。
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2005年成为美国女排主教练时,郎平填写履历,在国籍一栏郑重写下“中国”。她说:“我始终会把中国女排的荣誉放在第一位。”
2008年8月15日,中国队以2:3输给了美国队,郎平的脸上平静如水,看不出喜还是忧?24年前(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她率领中国女排击败美国队时举国沸腾的一幕,浮现于千万中国人脑海,让我们爱怨交织。
那个口水与鲜花齐飞的晚上,郎平女儿白浪感慨万千:“我为妈妈感到高兴,但没有鼓掌!”
与自己人狭路相逢的不仅有郎平,在今年的奥运会上,我们看到许多曾经亲切的名字:李矛、王晨、李佳薇……他们都在为其他国家或地区争金夺银,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些归乡的“海外兵团”?
中国女排的崛起,最初受益于日本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
中国女子射箭击败“韩流”夺金,一半归功于韩国教练杨昌勋,他说:“我很欣慰弟子能够击败自己祖国的选手。”
中国男篮的洋教练尤纳斯曾表示:“对立陶宛的战术特点,我非常了解,一定会针锋相对,率领中国队击败自己的祖国,尽管这让我觉得有一些矛盾。”
世界足坛上的著名教练希丁克,率领俄罗斯队在欧锦赛上击败荷兰队,而荷兰是他的祖国。希丁克说:“我以执教的球队战胜自己的祖国为荣!”
尤纳斯、杨昌勋并没有被来自祖国的口水淹死,更没有被钉在民族的耻辱之柱上。
在竞技的舞台上,体育必须超越国界,更必须逾越狭隘民族主义。
北京奥运会,应该是连接这个星球的桥梁,是融合不同肤色的海洋,是几十亿人共同的欢歌。象征人类追求更高、更快精神的金牌,不是一个国家的财富,而是整个人类的财富。
我们必须学会以宽容的胸襟,为女排折戟郎平而释怀。请给郎平归来一片掌声,而不是一地口水。
本报记者 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