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诗经·蒹葭》脍炙人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会怎样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古人解释说:“难至矣。”奥运会前,我们的三大球中惟有女排最有希望卫冕金牌,但情形早已表明,此金牌正像“在水一方”的“伊人”。而中国女排半决赛中0:3败给巴西,更彻底地失去了希望。
陈忠和教练说,赛前他就感到不妙———当然这话是赛后说的;还说“这支球队很不稳定,不知道哪天可以发挥出来,也不知道哪天会失常”。自己带了那么多年,队伍的稳定性还把握不准有点儿说不过去;而且,我很想知道他本人在赛前的心态究竟如何。历史上那些能打胜仗的主将,在大战前夕往往都表现得非常放松,“示己已操胜券”。三国时的陆逊“与诸将弈棋射戏如常”;东晋时的谢安在淝水之战时众所周知是跟谢玄下围棋“赌别墅”;北宋澶渊之役前,寇准晚上照样“鼻息如雷”。不过,南宋张浚在符离之役时也像寇准那样睡得很香,却是因为束手无策,干脆也不去想。所以后人嘲之曰:“却将寇准酣眠法,用在华元弃甲时。”陈忠和教练心态如何?假以时日,他会在回忆文字里主动提到吧。
南朝的庾信有一篇《愁赋》,其中说道:“闭户欲推愁,愁终不肯去;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中国三大球存在的问题,正与此中的“愁”很相像,推不掉,也躲不开,需要一点理性去面对。男足就不要说它了,这支既输球又输人的队伍,如果现在寄之于希望恐犯众怒,“小生怕怕”;对另外5项,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女足的情况由于涉及足协官员,不好说。男排、男篮等尽到了自己的努力,打出了国人的尊敬,但打着打着,有片面夸大精神力量的趋向。一味地强调精神,难免“人有多大胆,能够走多远”。男篮1/4比赛对立陶宛、女篮半决赛对澳大利亚,都隐约可见这样的影子。赛前豪言取胜,然而却以那么大的比分落败,一点儿赢的机会都没有……
对于仍然有能力夺取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来说,我以为尤其不要以“精神”去怪罪她们。运动员们在竞技场上固然靠精神,但更要靠实力。如女排赢了就是对“精神”的继承,输了就是“精神”的欠缺,这种非此即彼的话语模式,赛后见了许多,不啻于不加思索的乱扣帽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说话,如果片面放大“精神”的作用,对因伤退赛进行极度褒扬就没法自圆其说了;退就退了,怎么还道理占尽?强调“精神”旨在励志,然子曰“过犹不及”,走向反面的话,就成了一道精神枷锁。
今晚女篮、女排都将进行铜牌之争,如果拿到,千万别告诉我“这块铜牌的意义堪比金牌”。用宋丹丹的话说,这种话那是相当相当无聊。客气一点儿表述,这只是苏东坡式的聊以自慰,“薄薄酒,胜茶汤;粗粗布,胜无裳;丑妻恶妾胜空房”;不客气地说,纯粹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