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国志愿者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24日04:0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外国志愿者

  奥运场馆里当“明星”

  观众都特别喜欢和他们“聊天”

  还不停有观众要求跟他们合影

  为北京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达到百万,但来自外国的不足1000人。今天,记者走访了几位外籍志愿者,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和国家体育馆。由于语言方面的优势,他们都是对口地向场馆的观众提供语言方面的服务。作为外籍志愿者,他们备受观众和志愿者的“宠爱”,他们的中文都说得不错,不过也有词不达意的时候。

  “鸟巢”的史伯诚和费扬安会背唐诗《静夜思》和《鹅》,“水立方”的段华阳刚开始还不知道“观众”是什么意思,他的同事不得不解释说:“就是买票入场观看比赛的人”,而国家体育馆的安塔丽娅也不会说“团体冠军”,她将此表达为“冠军,一起的”。

  特派记者 周婉琪

  本报8月23日北京电

  本版图片 特派记者 廖艺

  本报北京数码传真

  史伯诚/费扬安:

  服务奥运中文水平进步很快

  费扬安和史伯诚都来自荷兰,他们到荷兰大使馆参加志愿者面试的时候,得到的评价是“很有语言天分,对中国也有一定的了解”,最终,费扬安和史伯诚幸运地成为北京奥运会3位荷兰志愿者中的两个。他们对自己在中国所学的专业甚为自豪:“我们读的是中文系,我们除了学习中文,还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等等。”

  两位帅哥告诉记者,他们的名字都是在台湾学中文时老师和同学帮忙取的,主要是谐音,史伯诚还说,他的名字之所以用“伯”字,还因为他是家里的老大,同学说中国用“伯”称呼老大,此外就是他非常诚实,所以他很喜欢这个名字。

  费扬安说,中国有5000多年的历史,非常有趣,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西方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很想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一切。问他们这次是否是第一次来中国,史伯诚显然是个“中国通”,他的回答是:“不是,因为我在台湾读书,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史伯诚会返回台湾继续学习,而在北京求学的费扬安则可能继续担任北京残奥会的志愿者。

  费扬安和史伯诚主要在“鸟巢”的观众席上工作,除了给观众指示位置,为他们解决一些问题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指挥”观众鼓掌、拍手、加油,让他们最兴奋的就是做“人浪”。他们透露说,观众都特别喜欢他们,很多小孩都跟他们说“HELLO”,当发现他们会说中文后就更不得了了,很多人找他们“聊天”,还不停有观众要求跟他们合影,他们就像是明星一样。

  史伯诚说,他们来做志愿者,是因为可以认识很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这是全人类都期待参与的体育盛会,还是在他们向往的国度举行的奥运会,他们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史伯诚从小就能说多种语言,荷兰语、比利时语、法语、德语、英语,因此他觉得自己一定是奥运会上最需要的人才。而最重要的是,到中国来,天天都能跟中国人讲中文,这令他们的中文水平进步很快。

  费扬安还告诉记者,他们两人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这让朋友们非常妒忌。除了工作,两人还买票观看了一些比赛。让他们高兴的是,荷兰女子曲棍球队赢得了金牌。

  费扬安说他感触最深的是,当天发现了问题,马上向上级反映后,第2天就能得到解决。最后,史伯诚和费扬安表示,他们都很向往2010年的世界青年奥运会,还有2012年伦敦奥运会,尤其是后者,荷兰离伦敦很近,他们一定会去的。

  段华阳:

  习惯了中国的巨大变化

  英俊的阳光男孩段华阳是法国华侨,他的父母在上世纪70年代就移居到了法国,段华阳在法国出生和长大。

  段华阳刚满18岁,瘦瘦高高,同事们说他最积极勤快了,总是嫌工作不够多,所以到处找事做。记者采访他的时候,碰上有观众问路,他本能地就撇下采访为观众指路,反应又快又热情。

  段华阳说,他通过网站看到北京奥运会招募志愿者的消息后,马上就申请了,而他的父母也非常支持他,他们认识中国驻法国的大使,于是就向大使引荐了自己的儿子,希望大使可以向北京奥组委方面推荐一下。因为段华阳每隔两年都要回中国,颇有优势。段华阳还透露,要当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可不容易,这次从法国来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总共才13人。

  段华阳说,北京为奥运兴建了许多新的场馆和道路,变化很大。在他的印象中,整个中国的变化一直都是很快的,每次他回来都能感觉到很大的不同,因此他对中国的变化已经习惯了。

  段华阳在正式工作之前,他想象着自己会担任“陪同”和“导游”的角色,能更多地认识北京和中国。可是,段华阳很老实地告诉记者,刚来到“水立方”的时候的确有点失望,他没有想到工作和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样,他的服务对象只是观众。有时,段华阳还想在混合区帮助中国记者采访一下法国泳坛巨星贝尔纳和马纳多,但采访他们的都是法国记者,他又没有发挥的机会了。

  不过,段华阳见到了很多明星,菲尔普斯、郭晶晶,还有贝尔纳和马纳多等,这多少弥补了他的遗憾,而且,“水立方”里的观众很多,他也可以帮助很多人,英文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因为说英文的机会比法语多。再有,此前他的朋友不是法国人就是法国华侨,这次到北京,他终于有了许多中国朋友了。

  此外,因为志愿者规定是不能向运动员索要签名,不能邀请他们合影,也不能主动跟他们交换礼物的,段华阳不得不很努力地去克制自己,对自己的表现,他还是颇有成就感的。当然,段华阳也有遗憾,他说自己其实还希望能到其他场馆去观看比赛。

  最后,段华阳还透露,他跟很多外国观众都有过交流,他们都认为北京奥运会的组织工作非常出色,食物也很好吃。

  安塔丽娅:

  我在莫桑比克成了明星

  安塔丽娅长得很可爱,经典的发型,性格温顺的她总是一脸憨笑,20岁的她来自莫桑比克,会说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英语和中文。她说自己是中莫政府之间交流合作的交换生,她准备在北京科技大学学习经济管理,此前要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学一年的中文。她的中文老师因为觉得她中文学得很好,就鼓励她去报考奥运会的志愿者,而安塔丽娅最终通过了考试,意外和幸运地走进了北京奥运会。

  安塔丽娅总是想,如果不是来当志愿者,自己的人生会错过那么多的东西。安塔丽娅说:“北京奥运会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认识了很多朋友,跟不同的人进行了交流,经历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真是永世难忘。”

  安塔丽娅在国家体育馆里备受观众和其他志愿者的喜爱。作为志愿者,安塔丽娅的团队得到了两张开幕式彩排的票,大家就特意给了她一张,安塔丽娅说:“我真是太激动了,那是我看过最好的表演,必须找人跟我一起分享,我当时就打电话给妈妈,但妈妈居然没有接,真是遗憾。”

  因为来自非洲的志愿者非常有限,安塔丽娅还有机会从事不少外事工作,例如莫桑比克代表团和几内亚代表团的官员来到奥运会场馆,都是安塔丽娅带他们去参观,而安塔丽娅的同胞见到有自己国家的人在北京奥运会服务,都很高兴和自豪,安塔丽娅也很有成就感。而且,安塔丽娅还到奥运村参加了莫桑比克代表团的升旗仪式。也就是那次,她碰上了两个来自苏丹的记者,帮他们解决了一些难题后,那两个苏丹记者还提议安塔丽娅不要当志愿者,为他们当翻译好了。

  最有意思的是,由于她为莫桑比克代表团的人员提供服务,她的身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电视节目上,莫桑比克国内的朋友和亲人都看到她了。当邻居们在电视上认出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安塔丽娅后,都非常惊讶,不断向她的母亲打听,都称赞她了不起。女儿居然成了“明星”,妈妈简直受宠若惊。

  安塔丽娅说,通过北京奥运会,她对中国的感情更深了,她将来一定会将中国人民的深情带回去,非洲乃至于莫桑比克举办奥运会的时候,她肯定要参加,用这次的经验去帮助他们。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