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本报奥运评论员 卓 凡
在北京,不仅罗伯斯、博尔特、菲尔普斯书写了自己的历史,印证了自己的愿望,一大批名不见经传的选手,也登上了自己人生的新高度,参加奥运会的荣耀,将长久地影响着他们,五环旗将召唤着他们继续扬帆远航。他们的故事,丰富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
输赢失去原来的意义,名次不是赛事的一切,因为能够参加就是胜利,“一生只为这一回”。来自南太平洋图瓦卢的16岁选手阿斯奈特·马诺阿,是这个国家第一次派出参加奥运会的选手。岛国图瓦卢小到连片完整的训练场、一条跑道都找不到,马诺阿只能到邻国斐济借场地训练。在“鸟巢”,她跑出了14秒05的个人最好成绩。“能参加就是最伟大的事情了。”她快乐地说道。5岁就开始上柔道课的美国选手沙也加·松基沙,虽然两战皆败,却心生感慨:“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是我一生的梦想。能来一次,已非常难得。”许多运动员把参加奥运会当成了人生的一部分,这种阅历,将激励着他们今后的生活。
能够置身于一次伟大而精彩的活动,感动着,收获着,是光荣和幸福的。因摩托车事故失去左小腿的南非姑娘纳塔莉·杜托伊特,就是在北京奥运会上实现了光荣与梦想的一大批运动员中的一位。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中,虽然只获得第16名,纳塔莉却心花怒放:“我从6岁起就期待参加奥运会。”她用自己伤残的左腿告诉人们,“人生的悲剧不在于不能实现目标,而在于没有目标”,只要坚持,用一条腿也能走到奥运会的赛场,因为奥林匹克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是参加奥运会这个不破的梦,鼓舞着纳塔莉们一路走来,并将一路走去。
作为当代竞技运动最高级别的赛事,奥运会展示出无限的吸引力。但能够登上领奖台的毕竟是少数,站在领奖台下的才是大多数。据统计,在参加北京奥运会角逐的国家和地区中,有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历史上从未登上过奥运领奖台。而这大多数,同样诠释着“重在参与”、享受运动快乐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没有任何一项活动,能够像奥林匹克运动这样,吸引不同政见、不同派别、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广泛参与其中。大多数参与者,其实知道自己力不如人、技不如人、艺不如人,却心无旁骛、坚持不懈,他们不只是梦想着金牌,更是梦想着参与,因为“奥运会的真正意义在于参与而非获胜,正如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征服他人,而在于自我的努力和奋斗。”参与本身就无上光荣,就如一名外国选手所说:“能来这里参加比赛是我的骄傲,我知道我的实力不如我的对手,但我代表我的国家,我会全力以赴。”
奥林匹克运动超越了竞技比赛的范畴,已经成为不同国家的人们心中的圣经,成为一面旗帜,成为一股力量,成为一种不能释怀的生活方式。人们正高举奥林匹克的大旗,坚韧、执著地行进在通往未来的路上。
2008的北京奥运会上没有失败者。一个又一个笑容荡漾的脸庞告诉我们,参与就是胜利,因为收获了光荣,因为印证了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