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本报奥运评论员 叶 磊
尽管本届奥运会的男篮决赛尚未举行,但中国男篮的奥运之旅早已结束。在成功打入8强之后,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后姚明时代”不可避免地即将来到,中国篮球该如何应对?
“得内线者得天下”,尽管中国男篮曾经依靠“小快灵”打法两次打入世界前8,但很显然这种打法在如今的世界篮坛已经落伍。本次奥运会上最典型的“小快灵”球队安哥拉队,小组赛无一胜绩;中国男篮在亚洲的老对手韩国队,也开始逐渐重视内线的培养和打法的转型。尽管姚明在内线“一手遮天”,然而中国队攻防两端在姚明下场后立刻呈现崩溃之势,我们也意识到,如何摆脱“姚明依赖症”才是中国篮球的发展方向,当我们没有了姚明,又将何以为战?由于年龄和伤病,王治郅即将淡出国家队,易建联尚显稚嫩的双肩显然还扛不起中国内线的一片天。面对我们在亚洲未来的对手,伊朗年轻中锋哈达迪在奥运会上的出色表现已经为他赢来了NBA的关注;即将开始的亚青赛,黎巴嫩、韩国、哈萨克斯坦甚至日本都拥有了超过2米的内线球员。当我们再次回头审视自己的后备力量储备,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星在何方?我们幸运地拥有了姚明,又幸运地赶上了这个变革时代,对于中国篮球来说,“后姚明时代”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是坚持现在的风格,寻觅下一个姚明,还是学习欧洲球队的整体打法?这恐怕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也是一次决定中国篮球命运的战略性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