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义勇军进行曲》四次在北京大学体育馆奏响,其中两次见证三面五星红旗同时升起。在中国乒乓球队近乎完美的奥运会演出幕后,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再次发出无奈的叹息。
23日晚的男子单打决赛上,四届世界杯冠军马琳4∶1战胜队友王皓,赢得分量最重的奥运会乒乓球金牌;三度世界冠军王励勤则在第三名争夺战中4∶0轻取瑞典42岁的老将佩尔森,锁定铜牌。此前的女单奖牌战中,卫冕冠军张怡宁、奥运会四金得主王楠和2007年世乒赛女单冠军郭跃,则率先把22日晚隆重的颁奖礼变成了中国队自家的庆典。
北京奥运会乒乓球赛收官,中国乒乓球队已经将囊中的金牌总数加至20枚,而奥运会自1988年接纳乒乓球为正式比赛项目以来产生的24块金牌中,仍然只有4枚为非中国选手所得。这“遗失”的四枚金牌分别是,1988年韩国的刘南奎、1992年瑞典的瓦尔德内尔和2004年韩国的柳承敏在男单项目上,以及1988年韩国的梁英子/玄静和在女双项目上。
和“11分制”“无遮挡发球”等之前的改革一样,乒乓球于奥运会的第六次登台,虽以团体取代了双打,却仍未阻挡比赛进程中出现一方独霸的场面,反而在韩国、德国、日本、中国香港队等纷纷示弱的反衬下,更加彰显中国乒球的集团实力。
这是自1988年乒乓球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以来首次引进团体赛,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的解释是:“团体赛能很好地解决一个协会有多名选手入围同项赛事的问题,它所代表的是协会与协会之间的竞争,能带给观众更多观赛乐趣。”
如果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团体赛的进程很好地兑现了这一初衷的话,那么铜牌赛晋级制度的复杂与不确定性,将为这个赛制能否原封不动地被奥运会保留画上一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