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 |
![]() |
N综合新华社电
奥运会是短暂的,但情感和记忆是永恒的。
昨日闭幕式上,一座记载着北京奥运会光荣与梦想的“记忆之塔”,以其强烈的震撼力成为最大亮点。396名“圣火”表演者,像“蜘蛛侠”一般,攀上“记忆之塔”。他们在立体表演空间,进行各种高难度动作的人体行为表演。整个“记忆之塔”幻化成一簇巨大的圣火,在人们心中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那一刻 全世界都在回味
“记忆之塔”塔高25米,共5层,相当于8层楼高,演员在塔上的训练长达10个月,从底层攀至塔顶,只需12秒钟。塔基,也是表演的中心舞台,汉白玉一般晶莹剔透,使这个闭幕之夜更添梦幻色彩。演员们在塔上用人体先拼出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炬,又拼出了一个巨大的会徽,冲击力十足。5层塔间,还搭起了立体的田径跑道,人们在“跑道”上冲刺,展现运动之美。
北京奥运会16天竞赛的精彩瞬间,通过数码投影技术,在“鸟巢”顶部“碗边”一一闪现:博尔特的狂野、菲尔普斯的速度、伊辛巴耶娃的神奇……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在回味。
灵感来自苗族踩刀梯表演
作为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灵魂”作品,“记忆之塔”是艺术家们和演职人员历经十多个月的艰苦努力铸成的艺术精品。
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执行副总导演章东新介绍,2006年11月11日,闭幕式团队刚刚成立,最初的创意中就有这么一个“塔”,这是从苗族的踩刀梯表演中获得的灵感。团队最早的设想是用搭梯子的方式进行,由于存在安全隐患而放弃。最后,主创人员找到了现在的形式,就是由人去攀登“记忆之塔”。396人徒手攀登,更加直观地体现拼搏精神。
一年琢磨 让它更浪漫
2007年全年,团队都在围绕这个创意进行琢磨,力图使之更加浪漫。2007年底,在核心创意的实施中,团队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演员们在攀登“记忆之塔”的同时,还要通过搬树枝、垒树枝等方式,把“记忆之塔”垒成“记忆之树”。攀上树的人带着叶子,将“记忆之树”变得郁郁葱葱。
与此同时,技术人员通过数码投影技术将图像投射到“鸟巢”的碗边上。这些图像撷取了奥运会16天的珍贵镜头,通过360度银幕强化了人们的记忆。人们记住了夺冠的精彩瞬间,记住了场上场下的许多美好时光。
“记忆之塔”用了一年时间设计制作,花了30吨钢材,塔能够伸缩,由5层升降结构组成,最高可升至25米。最大承载能力为20吨。最底端直径为20米。
396名演员全来自部队
在“记忆之塔”上进行这样高难度的表演,需要胆大心细,更需要表演者有充沛的体能和相互间极强的配合协调。承担这一任务的396名表演者全部都是来自部队的文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