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绚烂谢幕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25日02:28   华龙网-重庆晚报
绚烂谢幕

绚烂谢幕

  张艺谋:

  不能用开幕式的期待来看待闭幕式

  闭幕式之前,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接受了专访。

  记者:闭幕式主创团队与开幕式团队一样吗?

  张艺谋:主创团队基本一样。但是分工不同。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兼任了闭幕式执行总导演,另一位副总导演张继钢,则会在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中,担任执行总导演的任务。在闭幕式的创作方面,以陈维亚的意见为主。闭幕式的音乐总监选择了卞留念。

  记者:开幕式很成功,人们对闭幕式的期待也很高,两者的精彩程度会相同吗?

  张艺谋:不能用开幕式的期待来看待闭幕式,主要原因有几个。一是场地上,达不到开幕式的条件。“鸟巢”从施工建设开始就为保障开幕式创意和演出的要求进行了特殊的施工。建成后,提供给了开幕式两个多月的排练时间。而闭幕式的部分节目只能在其中见缝插针挤进去进行。闭幕式没有一次在“鸟巢”的彩排就要在8月24日正式演出。其效果与开幕式相比,自然要逊色不少。二是闭幕式是在运动员入场后,才开始进行演出,体育场内留下的空间有限,表演不得不受到相当大的限制。三是历届奥运会闭幕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告别,表达留恋之情。注意的并不是独创性,更注重的是运动员、裁判员、官员们和志愿者、观众一起享受欢乐的奥林匹克时光,如果开幕式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情况的话,闭幕式则是对圆满举办奥运会喜悦的表达。

  记者:开幕式上的“画轴”给人印象深刻,闭幕式有类似这样的创意吗?

  张艺谋:闭幕式演出充分利用了开幕式的许多重要设备,如地坑里的升降台。我们利用这个中心舞台搭起了“记忆之塔”,这个25米高的塔是和圣火熄灭紧紧相连的载体。“火炬的象征”和塔上的表演结合起来,表达了“今晚奥林匹克的圣火不会熄灭”,奥运圣火继续在每一个人心中燃烧。熄火与“记忆之塔”的亮相相衔接。据新华社

  《相聚》

  把欢乐推向高潮

  经典瞬间1

  第一节文艺表演《相聚》,激昂的鼓声召唤人们相聚在奥林匹克五环旗下,柔美清脆的银铃闪动着璀璨的光辉,点亮我们心中的梦想。中心仪式表演台上,天鼓与银铃舞者在动感韵律中交相辉应,开始了迎宾的庆典。场地四周涌入8辆造型各异的欢庆鼓车。鼓车上下是以各种独特的击鼓方式表演的鼓手们。歌声和鼓声交织,热烈而富于动感。8架旋转飞杆摆荡跨越。60辆光速飞轮流动穿梭,200名弹跳飞人奔腾翻转。银铃舞者变化成条条放射的波浪线,穿梭环绕,与8辆欢庆鼓车共同形成4条载歌载舞的迎宾通道。

  “记忆之塔”

  重燃圣火

  经典瞬间2

  在告别圣火的动情时刻,由人体构建而成的“永不熄灭的奥运圣火”,向全世界传达人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它不仅是对本届奥运会运动员们不懈拼搏、不断超越的精神的崇高颂扬,也是人们对北京奥运会最珍贵记忆的精彩诠释。

  中外艺术家

  联袂《狂欢》

  经典瞬间3

  闭幕式文艺表演第三节题为《狂欢》。在庆祝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的激情时刻,中外著名艺术家纷纷登台联袂演唱。王力宏、RAIN、谭晶、陈慧琳、韩雪、师鹏6名中外歌手联袂演唱《北京,北京,我爱北京》。

  闭幕式的最后,成龙、刘德华、周华健、莫文蔚等领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几十名青年歌手和112名56个民族的盛装演员,手持福娃祥云纱及纸花炮的120名舞蹈演员,在中心仪式表演台上踏歌起舞。与全场运动员及1046名标兵和着欢快的节奏踏歌起舞,形成绚丽的圈舞。

  “○”象征圆满

  4010 闭幕式演出服装共18款,4010套。

  2583 闭幕式上共有2583台专业演出灯具。

  1148 文艺演出中,1148名银铃舞者在鼓声的召唤下,载歌载舞迎接天鼓。

  600 闭幕式的音乐总共花了600小时录制。共有19位作曲家为闭幕式创作了音乐。

  396 演出中,396名“圣火”表演者攀上“记忆之塔”,在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立体表演空间,进行各种高难度动作的人体行为表演。

  232 闭幕式创意和导演团队超过232人。除了中国人,还有9名外国人参加。

  226 闭幕式上,226名中外少儿合唱团员用希腊语演唱奥林匹克会歌。

  16 北京奥运会共设比赛日16天,闭幕式的中心仪式表演台上,16条祥云纱沿着“记忆之塔”缓缓升起。

  5 闭幕式中的“记忆之塔”由5节组成。最底端直径20米。最高可升至20米。

  0 闭幕式开始,当倒计时读数至“零”时,鸟巢棚顶一圈焰火瞬间喷发,在空中形成巨大的“圆”,象征本届奥运会圆满结束。

  据新华社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