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国运兴,体育兴。回顾奥运历程,自从现代奥运会诞生之日起,中国就与之结下不解之缘。
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召开前,国际奥委会就曾向当时的清朝政府发出过邀请,但是,处于内忧外患、不知奥林匹克运动为何物的清朝政府与奥运会“擦肩而过”。
1908年,天津一份青年杂志上首次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代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这一声声呼喊,在那个中国人被蔑称为“东亚病夫”的年代,是如此的悲壮。
1915年,国际奥委会又一次发来邀请。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国内的护法战争,中国又一次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擦肩而过。
虽然如此,中国却始终没有断绝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联系。1922年,国际奥委会选举我国王正廷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1924年,中国派出3名网球运动员,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8届奥运会上做了表演赛(奥运会无正式网球赛)。
4年后,中国又派宋如海观光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运会。
1931年,国际奥委会承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1932年7月8日,中国派出唯一一名运动员刘长春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但是他在百米预赛中即被淘汰。
此后,中国正式参加了第11届、14届奥运会,但均未能取得任何成绩。在此期间,国际奥委会于1939年、1947年选出了我国孔祥熙、董守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参加奥运会的历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中国应邀参加了赫尔辛基奥运会,由于到达得太晚,许多项目已结束比赛,游泳选手吴传玉在100米仰泳中游出的1分12秒3成了新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留下的第一个纪录。
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在洛桑宣布,经过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通讯表决,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此前于10月在名古屋作出的承认中国奥委会为全国性奥委会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