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学英语、看名著,已经成为曾杰奥运生活的内容。现在,他时不时地就会找翻译来练嘴,还了解一些国外的民俗风情,让自己越来越国际化。
在开幕式上的表演获得观众肯定之后,曾杰并没有自我满足:“昆曲是一门混合艺术,要想在表演上有所突破,就要博采众长,要想把人物演活,深厚的文化底蕴必不可少。”(2612903)
他想去看看完整的“鸟巢”
(绍兴人沈李强是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者)
奥运期间,沈李强简直成了朋友圈里的“百事通”,开幕式、百米决战,只要电视里出现跟“鸟巢”有关的镜头,他的手机必定会在几秒钟后响起——“那些焰火是藏在哪里的啊?”“那跑道你去摸过没?”尽管对于只负责“鸟巢”钢结构拼装的沈李强来说,很多问题根本无法回答。但他却非常得意。
沈李强说,奥运期间,他每天至少会在电视上看到十几遍的“鸟巢”,只要有时间,他都会跑到电视机前几厘米处,仔细“研究”一番。“因为我们离开‘鸟巢’的时候,它还只是一个毛坯,里面的灯光、座位,啥都没弄好。”在他看来,现在的“鸟巢”更像是一个拾掇完毕的美女,“很漂亮,很震撼。”
有意思的是,主火炬台所处的位子恰好是沈李强拍照留念时站过的地方:“我当时就说嘛,这个地方角度好,没想到火炬也放在这里。”奥运会之后,沈李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接到去北京的工程,他笑称这属于“假公济私”,“我到现在还没见过完整的‘鸟巢’,这个愿望得赶紧补上。”(2612904)
她成为北京残奥会火炬手
(浙江人桑兰是北京奥运会形象大使)
由于行动不方便,桑兰只去国家体育馆观看了男子体操团体决赛。“那是我第一次到奥运会的现场去看体操比赛,感觉很兴奋。而且中国男子体操队表现得非常出色,我的心情更加激动。”
对于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桑兰由衷地感到自豪:“重在参与是奥林匹克精神最大的亮点,能参与到奥运会比赛中的每位运动员都是好样的。在北京奥运会中,我接触到了很多运动员、志愿者、普通市民,他们对奥运的热情深深地影响着我、鼓励着我、感动着我。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奥林匹克精神,去参与奥运会。”
奥运会结束了,不过桑兰的工作时间却更多了。原来,作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的她,再次入选为残奥会火炬手,还被多家电视台邀请主持节目。桑兰表示感谢大家对自己的关心,还呼吁人们多多关心北京残奥会:“残奥会留给人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让我们像关注奥运会那样热情地关注残奥会,关注每一个残疾人面对命运的顽强和拼搏。”(2612905)
他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杭州人陈一波是奥运服务车队司机)
昨天开始,一些外省支援北京奥运会的大巴车已经陆续返回,而“奥运浙江服务车队”却依旧待命京城。“我们17辆车要一直留守到29日,随时等待奥组委的任务。”杭州长运集团公司的安全主管陈一波告诉记者,“奥运需要我们,我们就得站好最后一班岗。”
本来在圆满完成奥运期间北京服装学院志愿者的接送任务后,陈师傅已经可以和兄弟们一起回杭,但是奥组委担心最后几天还有机动用车,就提出浙江的司机们能否待命到29日。这样,车队最早30日才能动身离京,9月1日才能回到杭州。
虽然迟回家几天,但是陈师傅还是很开心:“这说明我们的奥运时间比别人长嘛。现在我们20个人的身体都很好,请家里人放心,我们保证平安回来!”(2612906)
她成为学校田径队一员
“刘翔哥哥,你一定要快点好起来,我等你的好消息。”这是7岁的“奥运宝宝”徐赢在8月18日写下的日记,“他受伤了没办法比赛,不过我相信四年后他一定能重返奥运赛场。”
北京奥运会是徐赢记事以来的第一届奥运会,每一项比赛她都看得很投入。特别是看到中国女子体操队那些年轻的小队员时,她会特别入神。“我也想和姐姐们一样,能够为国争光。”可爱的徐赢眨着大眼睛告诉记者。
虽然奥运会结束了,但徐妈妈做出了一个让徐赢欢呼雀跃的决定——9月开学后,让她加入她梦寐以久的校田径队,可以在赛场上拼搏。(2612907)
本版撰稿:王金帅 本报记者 聂磊旻 南芳 陈宇浩 吴杨 实习生 李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