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奥运会,让中国告诉世界(2)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8月26日05:14   哈尔滨日报
尤为明显。开幕式上,很多代表团运动员入场,都得到了9万多名观众的鼓掌。而曾一度被取消参赛资格的伊拉克队员入场时,欢呼的热烈程度仅次于东道主中国队。面对此情此景,美国《时代》周刊感慨道:“奥运会也许是由国家组成的,但奥运精神超越了民族主义。”

  守信

  “到北京之前总是听媒体报道北京的空气污染很严重,现在看来这的确是夸大其词了,我和孩子们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带着两个孩子来看奥运会的美国波士顿市民博尔利说,他会和孩子们尽情享受在北京的时光,因为北京好玩的地方非常多。

  空气质量,一直是国际社会对北京奥运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2001年1月,北京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报告时承诺,到2008年,北京将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清洁的环境。事实证明,这一承诺已经出色地兑现了。

  还有场馆建设、安全保卫、交通保障、住宿接待、新闻开放,每项承诺都得到了不折不扣的落实。用挪威国际奥委会委员盖哈德·海博格对德新社记者的话说,北京的表现“样样事情几乎都很完美”。

  活力

  中国高居奥运金牌榜榜首,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多家西方媒体感叹:我们知道中国的体育实力有长足进步,但没料到进步如此神速。中国向世界展现的不仅是体育实力,更是这个东方古国的青春活力,而中国的活力无处不在。

  一些中国人已经司空见惯的事物,首次来中国的人们却觉得如此新鲜。英国《经济学家》描述道:“当游客们降落在北京未来派风格的机场时,当他们成群结队地步入雄伟壮观的新体育场时,许多人都会屏住呼吸,惊异于中国现代化的速度之快与规模之大。”

  奥运志愿者最能反映出当代中国的风貌。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北京的青年志愿者亲切而不卑不亢,他们对国家前途明显充满了希望,他们让人感到青春的跃动,真是了不起啊!”

  百年前,梁启超为“老大中国”的保守和僵化痛心不已。而今,他梦想的活泼开朗、意气风发的“少年中国”正在变成现实。

  和谐

  前来出席奥运会开幕式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告诉新华社记者,北京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人们脸上开心的笑容:“人们微笑,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感受到了微笑的理由。”佩雷斯说到这里时,自己也笑了。

  很多外国记者也写到了中国人的笑容。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人幸福、满足的最直观表现,他们纷纷从自己的视角解读着中国人的生活和想法。

  西班牙《国家报》说:“为什么奥运会成为许多中国人欢庆的理由,因为国家很稳定,并且越来越富强。”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中国关键词———和谐。奥运会期间,外国游客一直都在见证、体验着一种和谐氛围。中国观众的掌声中、中外运动员赛后热情的拥抱、志愿者无微不至的服务,处处体现着和谐之风。

  自信

  刘翔退赛,亿万网民表示理解;中国金牌领先,国人呼吁“冷静看待”。“胜不骄、败不馁”的态度,彰显了一个大国的自信。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心态日趋成熟、理性、从容。竞技场上的胜负固然扣人心弦,但人们已经不把体育成绩与国家荣誉简单画等号。中国运动员拿第一固然可喜,博尔特破百米世界纪录同样值得庆贺。有人赢了固然要鼓掌,选手失利更应当鼓励,拍拍他肩膀说:“没什么,从头再来嘛!”

  “什么是大国?大国不只是GDP和国土面积多少,更包括大国心态、大国精神和大国风范。正是这种自信,不仅让之前所谓的‘抵制奥运会’失声,也令外国政要改变了原先对中国的看法。”《联合早报》如是说。

  进取

  中国在奥运会期间形成的良好做法和习惯能否长期持续下去?是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而俄新社政治观察家安德烈·基斯利亚科夫提醒人们:“收获如此多金牌催生出的进取心不会仅仅表现在体育领域。”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变化而非僵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美国颇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纪思道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今天,中国体育的崛起让我们感到眩晕,明天,中国还将在艺术、商业、科技和教育方面留下同样超越我们的足迹。”

  越来越多的人呼吁用全面而非片面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芝加哥论坛报》批评那种将中国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的做法:“要全面评价中国,就需要看到中国生存状态和历史的全景,如果一心想着奥运主办国的不足之处,也许很难完整地看待中国。”

  新华社记者 李柯勇 唐璐 李诗佳 谭晶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