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中国"体育话语"的转变(2)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9月03日10:05   中国新闻网
举不胜举。

  这种观点入情入理,确实透露出人性的光辉,本人早就认为应当如此,当然拍手称快,完全同意。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还应该进一步追问,媒体现在批评的那些“残忍而畸形的思维方式”“很不人性的偏狭心态”“‘金牌渴望’的原始冲动”等等是怎样进入“一些人的脑子里”的?大量的“偏狭者”是谁造成的?又是怎样造成的?

  细细想想,这跟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灌输不无关系。其中,媒体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乒乓球队到80年代中国女排,再到奥运会和各种国际比赛,媒体以最煽情的方式把“体育”成绩与“爱国”“振兴中华”紧紧联系起来。

  历史地看,上世纪60年代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80年代“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女排的胜利,确实起到经历巨大挫败后重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但随着中国国力增强、社会平稳迅速发展,这种话语应该逐渐淡化,然而直到这次刘翔退赛前,这种话语转变仍未发生。

  因此,一位央视记者才会对一位获得铜牌的射击运动员这样问道:“你奋斗了二十多年,参加了四届奥运会,而只获得了一枚铜牌,你觉得你有愧祖国吗?”写到这里,真想知道认为“体育说到底是人类的一项有趣的活动,它的本质是要我们快乐”,“这与国家荣誉无关,也与各个人道德无关”的刘建宏,对自己这位同事充满了“金牌渴望的原始冲动”的提问作何感想。

  刘翔退赛,使媒体的“体育话语”开始发生变化。惟愿这确是观念、主导思想的变化,而绝不是为了“平息”大众情绪、针对一时一事一人的权宜之计。《重庆时报》有篇题为“刘翔退赛是一次梳理国民心态的契机”的评论。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对“国家心态”,即国家的“体育话语”作一次梳理。“国民心态”,往往是由“国家心态”塑造、形成的。

  如果国家的“体育话语”真正发生变化,承认“体育”只是一种“人类追求健康、阳光的生活方式”,只是“人类的一项有趣的活动”,承认“人性面前金牌实在太渺小”,去掉曾经有其合理性的赋予“体育”“金牌”的“神圣性”,那么为夺金牌而实行的某些体制就应当改革。

  有人提出,北京奥运应是中国体育体制的分水岭。追求极少部分人竞技水平的体制面临转轨,取而代之的是全民健身。对此,我举双手赞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