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中国剑客仲满在北京奥运会上仗剑长啸时,电视机前的金晶也兴奋不已。因为,她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残疾人击剑运动员,参加过全国第五届、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以及残疾人击剑世锦赛。
2004年雅典残奥会金晶未能参加,至今回忆起来,她还觉得,“除了失望,真的还有彻骨的痛”。现在,她能够在家门口参加残奥会了。
她对即将开幕的北京残奥会充满期待,虽然她已退役不参加比赛,但她将在6日晚的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亮相,这些天,她在进行紧张彩排。
她的梦想,即将成真。
肢体残缺,但心灵充满阳光
金晶是个美貌姑娘,雪肤玉颜,明眸皓齿,身材修长匀称,笑容甜美动人。很多人叹息:如果,她的右腿没有被高位截肢……
人生往往难得完美,但是在身体不能健全的时候,金晶却实现了人格的健全,心灵充满阳光,甚至感染了健全人。
金晶从不掩饰自己的身体残缺。接受采访的时候,她坐在一个新的轮椅上,像个孩子得到了新奇的玩具,开心不已,不时转动着想把轮椅竖起来——— 在上海一个名为“舞林大会”的选秀节目上,金晶曾经坐在轮椅里翩翩起舞。
在奥运火炬手选拔中,金晶表现出色,一位评委因此发出感慨:“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另一扇门。”
自信、开朗,甚至有些疯疯癫癫——— 这是金晶的自我评价。在上海轮椅击剑队里,训练之余她与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队友打闹,赢了,逼队友叫她“妈妈”。
她说:“我不知道我的性格是遗传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反正我就不愿意认输。”
她的命运,在9岁时发生了一次大转折。
金晶的父亲金建生当年作为上海知青来到安徽“上山下乡”,在当地结识了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刘华瑶。1981年,金晶在合肥出生。在当时的艰难岁月,女儿给了金建生刘华瑶夫妻最大的快乐,他们在金晶身上寄托了对将来生活的全部憧憬,包括,拥有健康的体魄。
然而,金晶在小学三年级时惨遭噩运:她被检查出右脚有恶性肿瘤——— 横纹肌肉瘤,被迫接受高位截肢。
当时,医生的诊断让金晶父母陷入绝望:手术前,金晶被预计只有三个月生命!
金晶从小就像男孩子一样好动,跑步、翻墙,跳橡皮筋……“一旦想到自己的腿要没了,这些东西就离我远去了,包括很多朋友,他们可以去玩,小朋友一起玩,我也不能玩……”金晶回忆说。
为此,她哭了半天,但也仅仅只是半天。面对如此残酷的命运,金晶更多的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进手术室之前,她竟然还主动和护士开玩笑;术后15天,她就单腿从床上站了起来;20多天过后,开始在房间里进行单腿跳跃,其康复速度之快,十分罕见。
术后半年多,父亲给金晶做了一对拐杖。接过拐杖,几乎不需要人教,金晶马上就运用自如,走得飞快,她还不忘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拐杖简直天生就是为我做的!”
刘华瑶在一旁本已看得心酸,听得这话,一时啼笑皆非。截肢之后,金晶依然好动,不可能跑步了,但是她很快就学会跳,跳得又快又远,她也因此拥有了人生感悟:很多事情,可以换另外一种方式去克服它。
这个姑娘就在这种乐观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生命中有很多快乐,但也有太多艰难,她受过歧视,收入菲薄,还一度找不到工作,但她一直相信自己会有美好的将来。
她很羡慕那些四肢健全的同龄人。她说,这些年来,她曾有几次梦见自己失去的右腿。但是,“生活既然作出这样的安排,我就只能去适应它”。
个性张扬,但懂得爱与责任
金晶这代人,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自小受尽家人宠爱,甚至被称为“小公主”、“小王子”。人们对于成长起来的他们,也多抱偏见,常觉得他们贪玩、自私、没有责任感等。
但是,金晶改变了很多人对于这一代年轻人的质疑:她个性张扬,但深深懂得爱与责任——— 虽然她还是一个身有残疾的青年。
金晶从未对生活有过抱怨。这个脸上常常挂着笑的女孩子,用乐观的心态和坚毅的品格坦然接受生活给予的苦与乐,从而把命运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中。
她不爱坐轮椅,而更喜欢拄着拐杖自己走路。她娴熟地拄着拐杖走在街头,丝毫不避讳别人偶尔投来的异样目光。金晶出名后,上海的电视媒体曾邀请她在电视剧中坐着轮椅出镜,但金晶说什么也不愿坐轮椅,硬是拄着拐杖站立起来。“我经常觉得自己是值得别人佩服的,”她说,“或者至少自己要佩服自己,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否则,别人更看不起你。”
作为一名“80后”,跟同龄人一样,金晶保持着对时尚的敏感和追求。她爱美,旅行箱里少不了大包的化妆品,常把自己半身艺术照贴在自己博客上。她的电脑硬盘里,存放着《蜡笔小新》等动画片以及各种电脑游戏。她有一个金嗓子,和好朋友通电话时,她时不时会主动建议“啥时候去K歌吧”。
她个性张扬。曾经在一次击剑比赛中,由于裁判判决不公,她一怒之下甩掉面罩,不比了。
在巴黎街头遭到袭击的时候,金晶说自己的第一反应是“想从我手中抢走火炬,除非从我尸体上爬过去!”在保护火炬的时候,她不忘还击,抬起左脚踢到了暴徒。“年轻人要豁得出去。”她爱说这句话。
但金晶激情之余,从来不乏理智。法国政要登门道歉,她大度地表示了谢意,并祝愿法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她还呼吁国人,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感情”。
激情爱国,理性爱国——— 这正是金晶能够成为中国新一代青年典范的宝贵品质。
让爱与体育,给残疾人带来希望
很多年前,在合肥,一位心事重重的父亲常常带身患重病的女儿去电影院散心,有什么电影就看什么电影。有一天,这个小女孩在银幕上看到了她一生崇拜的偶像:佐罗。时至今日,她早已忘记当时疾病带来的痛苦,却始终不能忘记——— 一个蒙面剑客,与邪恶作斗争,胜利后潇洒地用剑划出一个“Z”字。
这是金晶后来成为一名轮椅击剑运动员的缘起。
2001年,金晶被教练相中,进入上海轮椅击剑队,随后进入国家轮椅击剑队。金晶曾和队友们一起获得过釜山亚运会的银牌,个人获得过世锦赛的铜牌。
一个健全人,很难理解残疾人对体育的热爱。金晶说,很多残疾人迷上体育,是因为他们喜欢这种与人相处中形成的“团队感”,“身体的某些部位残疾了,不代表人生残疾了,体育运动让大家显得很平等,都有人生的机会。”
她把残疾人分成三类:一类是自卑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出门,怯于融入社会;一类是自傲的,因为身体残疾而产生心理失衡,觉得社会、他人亏欠于他;另一类是“像我一样的”:开朗,乐观,自信。
“体育给你带来了什么?”记者问金晶。她回答说:更加开朗,更加乐观,更加自信!
展望即将开始的北京残奥会,金晶希望社会在关注残疾人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同时,更多关注他们挑战自我、顽强拼搏的闪光点,“很多人一次次参加残奥会,不仅仅是拿更多的金牌,而是为了梦想一直在拼搏……”
有一种对比,让金晶印象深刻:她在国外时,大街上常常能看到残疾人,在国内,残疾人上街的却并不多,“残疾人为什么不愿意出门?一方面,他们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任何人都不希望在一个群体中暴露自己身体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则是社会对残疾人的接纳度的问题了,比如出租车司机一见我们坐轮椅,就常常拒载……”
金晶还在上海轮椅击剑队的时候,一次与队友一起去逛南京路。金晶本人酷爱逛街,但是队友怯于出门,他们家住上海,却没到过南京路。在金晶的鼓动下,大伙儿出门了,三个坐轮椅,两人拄拐杖,结果引起围观,有人大惊小怪:“残疾人开会了!”
体育,无疑让残疾人勇敢地走出了家门。而来自全社会的关爱,则让残疾人得以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