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残健共享 无碍有爱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9月17日09:28   中国体育报

  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北京残奥会即将结束,但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每天依然有几十万的人流,不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都在这里共享残奥会带给大家的激情、感动与欢乐。

  占地近11平方公里的奥林匹克公园是历届奥运会最大的场馆群区域,“鸟巢”、“水立方”等场馆都设立在此。

  “我感觉残奥会就是给我们残疾人举办的一个盛大节日,所以我特别想去奥林匹克公园转一转,去‘鸟巢’给运动员加油助威。更没想到,来了这里一切都这么方便。”

  15日下午,中秋小长假的最后一天。王甜带着身体虚弱,需要坐轮椅出行的81岁的母亲王淑坤来看田径比赛,顺便逛一下奥林匹克公园。出行和浏览的方便让母女俩都很开心。

  王甜说:“我们从天通苑北坐地铁出发,地铁里都有上下电梯,还有许多志愿者帮助我们,过来非常顺利。”

  从“老幼病残无障碍通道”顺利通过安检后,她们进入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前往鸟巢观看比赛。

  无障碍,就是爱。无障碍观赛平台、无障碍卫生间、室外无障碍游览车、无障碍坡道、盲道……无论是赛场内,还是赛场外的公共区,残疾人在这里都可以通畅便捷地观看比赛和尽情地浏览。

  “‘鸟巢’和‘水立方’一个宏伟、一个壮丽。整个奥林匹克公园都太美了。到处都有无障碍卫生间,我再不用担心出门上厕所的问题了。而且这里的志愿者的服务也非常好,以后我还会来的。”

  16日下午,用了大半天时间逛了奥林匹克公园的残疾人张阿姨显得非常兴奋,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里。

  “鸟巢”和“水立方”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精彩、感人的比赛。在赛场外,30座各具风情的“祥云小屋”也让中外游客充分领略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祥云小屋是北京奥组委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展示活动。旨在关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述人文故事。

  每一个小屋里都挤满了游客,门外还排着长队。虽然每个屋里都开着两台柜式空调,但密集的人流仍然让小屋变成了“小火炉”。

  在内蒙古祥云小屋,工作人员郭玉英正一边擦汗,一边给一位失聪的孩子用手语解释蒙古包的作用。郭玉英是内蒙古文化厅的聋哑老师,残奥会期间在这里工作。

  “没办法,人流量太多,加上屋里灯光也多,这里的温度平均得有二十八、九度。人流我们很难统计,反正每天从开了门到关门人都不断。”

  加拿大游客哈维在北京朋友的陪伴下很有兴趣地在看达斡尔族曲棍球的图片介绍。身兼导游、翻译的朋友向他解释说,“曲棍球是达斡尔族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一个游戏项目。相传是从中国辽代契丹人的‘击鞠’运动中传承下来的,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太棒了,中国人这么早就开展这项运动了,或许曲棍球就是起源于中国呢,”哈维风趣地说。

  贵州祥云小屋的解说员说:“我们每天至少得接待几千名游客,节假日能达到上万人。其中有不少坐着轮椅的残疾人也会来看。”

  服务于残奥会的大量志愿者中,还有本身就是残疾人的志愿者,程纪勇就是其中一个。他每天坐着轮椅乘地铁来到奥林匹克中心区的一个咨询亭上班,解答游人的各种问题。“作为一个残疾人能参与到这个百年盛事中来,是我最自豪的事情。我要用行动证明,残疾人也能为奥运服务,能为社会奉献!”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