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 |
![]() |
图二:奥运会后“鸟巢”将成为普通人的文体乐园
新华社资料照片
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这是8月24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给予北京奥运会的评价;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届残奥会——— 这是9月17日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给予北京残奥会的评价。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在世界瞩目的“筹备、举办”大考面前,北京、中国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然而,考试还没有结束。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给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自身都留下了巨大的财富,与此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待解之谜”。
奥运会后的场馆利用是历届奥运会东道主的“头疼事”,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届奥运会能够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连广受赞誉的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也在赛后备受奥运场馆的“折磨”。
残奥会结束后,北京将面对同样的“世界难题”———奥运场馆即将“变脸”。
大型运动会体育场馆一般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由于回收周期长,容易使当地政府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雅典奥运会兴建的30个场馆,仅每年一亿欧元的维护费用,就令当地政府十分“头疼”。
中国从十运会开始,就开始尝试吸引多元化的投资渠道。2005年的十运会,作为分赛区的江苏南通市,通过将体育会展中心与中央商务区规划“捆绑”上市,吸引民营资本以19亿元介入公益项目,开创了民营资本大规模投资大型体育设施的先河。北京奥运场馆同样引入了多元投
资、分散风
险、专业经营等方式。
国家体育场“鸟巢”,30亿元的建设资金,来源于2003年中国中信集团联合体。中信集团联合体中标成为“鸟巢”项目法人合作方,与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共同组建国家体育场有限公司,负责国家体育场的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和移交等各项工作,并享有政府授予的30年特许经营权。
由于产权制度明晰,责、权、利清楚,“鸟巢”、“水立方”等场馆的经营方案得以与建设规划同步。国家体育场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一对记者说:“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众多世界一流选手在‘鸟巢’超越自己,创造了奇迹。这些都是‘鸟巢’的无形资产。我们将原汁原味保存奥运赛事时的场景和设施,今后‘鸟巢’最主要的用途是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李建一表示,“鸟巢”计划搭建成集购物、餐饮、演
出等业态的综合体育文
化中心,奥运主火
炬近期将保留在“鸟巢”中,供游客参观。
据透露,“鸟巢”赛后将充分利用自身的场地优势,拉动场馆商业发展,将商业面积扩展到35%左右。运营规划以承接大型体育赛事和文艺演出、开发无形资产、出租配套商业地产为三大主要经营模式。
“水立方”改造工程将于2009年春节后开始,改造期一年左右,届时将变身成一个“酷”感十足、完全体验式的多功能水上娱乐中心。国家游泳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康伟说:“比赛结束后,‘水立方’内1.1万个临时席位将被移除,休闲场地将五倍于目前赛场的规模。”
因为姚明和美国“梦八”队的出现,五棵松篮球馆成为奥运会最炙手可热的比赛场地之一。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董事长赵燕表示,奥运会之后,这里将打造成NBA在中国第一个固定的比赛场馆,每年将为中国观众带来NBA表演赛、季前赛、常规赛及多场次的篮球比赛。
除了经营体育及休闲活动外,奥运旅游也成为奥运场馆新的经营方向。由于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奥运场馆游已成为旅行社经营的一大热点。记者了解到,许多无缘到北京现场感受奥运会的外地游客对奥运举办城市充满兴趣。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一次高水平的体育赛事,这是人们已经形成的共识。对于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在经济分析之外,同样需要人们以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得益于奥运会的场馆建设,中国农业大学第一次有了正规的体育馆;这里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分别承担了摔跤和坐式排球比赛。该校党委副书记秦世成说,奥运会和残奥会给学校留下了许多遗产,除了场馆设施,学校更看重无形的奥运人文遗产。奥运会的“更快、更高、更强”和残奥会的“超越、融合、共享”理念将成为大学生永远的精神财富。
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蔚鹰说:“作为国家体育场,除了商业开发外,‘鸟巢’将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据了解,“水立方”的商业改造,也以服务普通市民为原则。
北京市副市长陈刚表示,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等重要。赛后利用将遵循四项原则——— 场馆的公益性、公众性原则;场馆运行的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坚持在场馆运行中体现“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的原则;坚持场馆利用与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结合的原则。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