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据新华社电在梦想与欢呼声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与我们依依惜别,但一种宝贵的精神却永驻心中,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美好契合中英姿勃发……
从2001年7月13日申奥成功后的七年间,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从工矿企业到乡间农村,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用高昂的爱国热情、无边的爱国情怀,共同践行着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2003年12月,第29届奥运会主体育场国家体育场开工奠基,其余奥运场馆相继开工。2005年,北京奥运会各场馆建设全面开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中国速度”。2006年7月,丰台体育中心率先竣工,成为首个竣工的北京奥运会场馆。到2007年底时,已有30多个北京奥运会场馆落成并通过验收。
2008年,这个13亿中国人民寄予了无限美好憧憬、时值百年圆梦的奥运之年。1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使南方大部分地区损失惨重;3月份“藏独”分子在拉萨制造“打砸抢烧”暴力事件;4月份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多次受到干扰;5月份的汶川特大地震更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奥运筹备工作面临巨大考验。
在这场地震灾害考验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与超越苦难、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找到了结合点,两者更在“人”的层面上,得到了空前的深入融合。
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超过100万的社会志愿者,以其和善的微笑、人性化的服务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世界友人的赞许。
很多志愿者是在校大学生,这些满怀激情的年轻人,在北京及各协办城市的场馆内外从事着各种默默无闻的工作。有的在奥运村里打扫卫生,有的在媒体班车上当引导员,有的在场馆里维护秩序,有的就在厕所里为往来客人递送手纸……尽管赛场近在咫尺,他们却几乎无暇看上一场比赛。
七年筹办,七载辉煌。13亿中华儿女的心中涌动着多少难言的感动,眼中闪动着多少无语的自豪。
这为升华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载体,必将转化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