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网站地图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体教结合是大趋势

http://2008.sina.com.cn  2008年09月21日02:31   舜网-济南时报

  在不久前落幕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与此同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退役之后的出路也在近几年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认为,实现体教结合是一种大的趋势,而且这方面的进程在北京奥运会之后将会加快。

  一些重点项目

  小学难普及

  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运动员的文化素质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关于运动员的学历问题有很多报道。与此同时,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健康和身体素质问题也得到高度关注。

  钟秉枢说,中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拿到很多金牌,但是有很多重点夺金项目在我国中小学中根本不开展,比如举重、跳水、射击等等;而在田径、游泳这些在中小学当中具有普及性的项目中,中国运动员成绩很不理想。也就是说,中国代表团获得的很多金牌是建立在举国体制这样一种特殊制度的基础上,而不是因为我们在这些项目中有着广泛基础。

  在钟秉枢看来,金牌和项目基础的脱节是一种特殊状态,可它的确能起到为国争光和振奋人心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逐步提高,老百姓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全民健康问题,也会要求金牌和老百姓平常参与的项目更好地结合;中央也会更加关注老百姓的体质状况,各省市也会更加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退役后的保障问题,今后家长们在是否把小孩送到体工队的时候也会有更多考虑。

  因此,方方面面的变化将促使体育和教育更加有机地结合,培养更加全面的体育人才。

  体教结合与教育

  有很大关系

  据悉,2007年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就明确在德育、智育、体育这“三育”中要以体育为突破口,真正推动素质教育。此前,中国的素质教育提了十几年,但是并未真正推动,因为学生的课业负担太重。

  钟秉枢认为,体教结合的问题不仅牵涉我们经常提到的举国体制问题,其实跟教育也有很大关系。因为体教结合不光是运动员的体教结合,也涉及学生的体教结合。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好是第一位的,如果忽略体质健康的问题后果很严重。

  另外,在北京奥运会竞赛场馆中,有很多放在北京的高等院校。这样的布局对于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会起到推动作用。教育和体育管理部门在1987年提出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设想,这是体教结合进入实质阶段的一个标志。

  但是,迄今为止最初的目标并未实现。钟秉枢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在操作上都没有真正把眼光放在培养为国争光的高水平运动员上。高校招收退役运动员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校争光”,而体育管理部门考虑的则是为运动员解决出路问题。

  下一步要考虑高校真正实现培养“为国争光”的运动员是否可行,这就牵涉到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打破体育系统办教育的格局。在中国有很多业余体校,它们是体育系统内部办的,其教育是独立的一套体系,脱离了教育部门的管理,现在看来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运动员的要求。

  目前,一些基层体校已经回归教育系统,其主管部门由体育部门回归教育部门,变化已经在发生之中。

  从这个角度而言,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原有的体育管理体制肯定要发生大的变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举国体制将会被放弃。在此前的政府机构改革中,体育管理由政府管理变成半官方的事业管理,今后还将根据《体育发展改革纲要》进一步走向协会管理。在政府机构改革中,体育部门的改革还是很快的。

  举国体制

  被赋予新内涵

  在“后北京奥运会”时代,举国体制将被赋予新的内涵。首先,即便国家体育总局不存在,中国老百姓仍然会希望看到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升国旗奏国歌,也就是说奥运争光的目标仍然不会变。与此同时,举国体制不应只是在体育系统内部举全国之力,只举体育王国的“国”,而是应该把全国资源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体育和教育的有机结合。比如说,训练基地设在大学,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相对精简,逐步走向边训练边学习。钟秉枢认为,在政府机构改革中,肯定会尽量减少管理部门。如果体育和教育属于同一个部门管理,肯定会有利于体育和教育更好地融合。不过,不管怎么合并,中国奥委会肯定会继续独立存在,政府对体育的管理也会永远存在。 新华社记者 王镜宇 周慧敏(新华社北京9月20日奥运专电)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