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 |
转运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 |
神七船箭塔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 |
宇航员试穿“神七”舱外航天服。
新华社酒泉9月20日电(徐壮志 李宣良 王艳梅)20日15时15分,神七载人飞船、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和逃逸塔组合体,顺利垂直转运至发射区,标志着神七任务已进入最后的发射准备阶段。
飞船、火箭、逃逸塔在完成技术区所有准备工作后,于9月18日吊装对接构成一个完整的组合体,参试各系统具备了垂直转运的条件。
14时许,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厂房6扇提拉大门已全部打开,58.3米高的船箭塔组合体巍然矗立。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一声“出发”令下,载着船箭塔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在电源车的驱动下,沿着一条长1500米、宽20米的无缝焊接重型钢轨,缓缓驶向发射工位。
活动发射平台以28米/分的速度行驶,要求转运风速不能超过10米/秒,发射中心20余名气象人员一直在现场“保驾”,气象观测员测出瞬时风速为6米/秒。途中按规定停车检查设备和产品状态两次。经过1个多小时的行驶,船箭塔组合体安全运抵发射架,活动发射平台自动对中锁定。
据发射场总指挥崔吉俊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采用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三垂一远”模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可使产品运转时间缩短到两小时以内,发射区工作时间由原来的10―15天缩短到3―4天,并具备了15天以内连续发射能力。
垂直整体转运是无脐带塔、无前置设备、无地面电源和空调的“三无”“光弹”的技术状态,简洁轻便。发射中心采用加强轨道基础和活动发射平台的刚度,以错开组合体固有振动频率,加强火箭的强度设计、选择合适的风速和车速等技术措施,确保垂直整体运输中船箭塔组合体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据新华社远望六号船9月20日电(记者 梅世雄 吴登峰 王玉山)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5艘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一号、二号、三号、五号和六号测量船,19日顺利抵达太平洋、大西洋预定海域,执行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
“5艘航天远洋测量船计划累计跟踪测控神舟七号飞船62个弧段,约占地面整个测控覆盖率的43%。”随远望六号出海的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主任简仕龙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据简仕龙介绍,为确保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海上测控任务的圆满成功,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首次同时派5艘新老三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出海执行任务,是中国航天远洋测控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
神七使用自主研制航天服
每套重120公斤
据新华社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16日向新华社记者透露,我国自主研制的舱外航天服,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各项技术指标完全满足神舟七号飞行任务需要。
这位发言人透露说,舱外航天服每套总重量约120公斤,造价3000万元人民币左右。
他介绍,舱外航天服可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提供适当的大气压力、足够的氧气、适宜的温湿度,以保障航天员的生命活动需要;航天服具有足够的强度,防止辐射、微流星和空间碎片对航天员的伤害,保证航天员的工作能力;航天服还能提供可靠工效保障及遥测通信保障等。
目前,航天服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打包装入神舟七号飞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称东风航天城,是我国科学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和运载火箭的发射试验基地之一,是我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也是我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海拔1000米,始建于1958年10月,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生活环境艰苦,但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
发射中心自组建以来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多个第一:1960年11月5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也在这里试验成功。自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一号、长征二号丙及长征二号丁火箭已成功发射了20多颗科学实验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1980年5月18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也在这里发射成功。2003年10月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在世界的23个航天发射场中,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苏联的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
(据新华社酒泉9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