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获得了世人的高度认可。在七年的奥运筹备和赛时运营过程中,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场馆、赛程安排、竞赛组织方面的工作几乎可以用“完美”二字来形容。
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但很少有人知道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包含着巨大的努力和辛勤付出。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胜利闭幕之后,始终低调的北京奥组委相关部门负责人才同意接受新华社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场馆大调整,跨越奥运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难关
奥运期间,几乎所有的国际体育官员、外国运动员和西方媒体,都称赞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场馆设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当人们看到美轮美奂的“鸟巢”和“水立方”,看到北京朝阳公园的沙滩排球场地和优美的公路自行车路线时,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世界一流的场馆建设和运营背后的故事。
2002年12月,在对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比赛组织基本要求进行了反复细致的评估和研究后,北京奥组委体育部会同工程部对申办时期的场馆规划和布置,以及赛后场馆利用需求等方面,向国际奥委会和有关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提出了修改和调整方案。“此方案涉及到20个比赛项目的60多个比赛场馆,其中,有13个比赛场馆需要选位调整、21个场馆涉及到观众容量调整,需要调整的场馆达到70%以上。虽然,这些调整不损申办的承诺,也能满足赛事的需求,更符合国际奥委会‘瘦身计划’主张,但是,在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协调谈判的过程中,工作异常艰难。”北京奥组委副主席、主管竞赛组织工作的杨树安回忆说。
经过两年多反复、艰苦的谈判,在2005年10月的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工作组会议上,所有项目的场馆调整方案最终得到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国际奥委会的批准。
体育场馆建设不同于一般建筑,各奥运项目对比赛场馆的体育工艺要求也千差万别。体育部副部长缪仲一说,在坚持体育场馆工艺高标准问题上,我们遇到了来自场馆建筑方、业主方传统习惯的阻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确定了加强沟通,促进理解的工作方针,帮助对方了解体育比赛的基本要求,并邀请部分人考察国际比赛,增进对体育比赛的了解,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格施工,决不马虎。”
培养竞赛组织人才,为中国体育发展留“遗产”
许多人不知道,北京奥运会所有28个大项的竞赛主任全部由中国人担任,这是十几年来奥运史上从未有过的事。
中国虽然是竞技体育强国,但在竞赛组织人才方面却相对匮乏。申办成功后,北京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像悉尼和雅典奥组委那样,邀请外国专家负责奥运竞赛组织工作,还是选用中国人组成自己的人才队伍?
从2004年开始,北京奥组委体育部开始在全国体育界选拔合适的竞赛主任人选,确定了竞赛主任应当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熟悉本项目的体育专业知识、熟练的语言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大力支持下,体育部于当年确定了28个项目的竞赛主任候选人,并派遣其中11人赴雅典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工作。
在竞赛主任和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技术代表合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体育部选拔任命的各项目竞赛主任逐渐通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认可,13名竞赛副主任通过努力,升为竞赛主任,得到了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高度信任。为赛后中国体育事业留下了一批熟悉国际体育事务、受到国际体育组织信任的人才。
合理安排竞赛日程,保证奥运比赛万无一失
北京奥运会16天的比赛是否能够精彩纷呈,是否能够让观众们始终保持热情,是否能够让电视转播的安排合理高效,竞赛日程的编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奥组委体育部在编制竞赛日程时,对奥运会竞赛日程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考虑,首先保证运动员的利益,同时尊重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规定,综合考虑电视转播部门、各地区、各利益相关方的权益,还要充分考虑现场观众观看和组委会场馆布局安排的需要,寻求多方协商、共同研究的途径,充分考虑各方利益。
北京奥组委竞赛指挥组从7月20日起进入全面运行阶段,竞赛指挥组在赛时阶段运转高效、沟通顺畅、准备充分、工作专业,得到了国际奥委会和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高度评价。在奥运会赛时的16天里,针对8月10日、14日和21日北京和青岛地区发生的强降雨天气过程,竞赛指挥组分别对应召开了6次竞赛日程变更委员会会议,对8个项目(网球、棒球、垒球、赛艇、皮划艇激流、小轮车、山地车和帆船)的竞赛日程做了推迟或延期的调整决定,针对票务、交通安排提出建议,并将会议纪要中英文版本及时通报各有关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