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光鲜落幕,北京31座曾经喧闹的奥运场馆迎来了现实的“奥运后”时刻。这些斥巨资建设的场馆将如何维持赛后的正常运营?要知道,奥运会后场馆利用一直是道世界性难题。
胡锦涛总书记8月1日在接受外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为我们留下一批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我们十分珍惜这些物质遗产,并将充分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那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奥运场馆的功能和作用呢?国家体育总局无疑率先给出了答案。9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宣布:总局所属奥运场馆对社会开放正式启动。突出场馆服务的公益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的利用率。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体育运动的精神深入人心,为全民健身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热爱体育的热情。国家体育总局所属奥运场馆向社会开放可谓下了一场“及时雨”,给老百姓健身带来了场地和设施,为全民健身大发展,提供了真正的实惠。
近年来,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全民健身工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总体上看,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要想使全民健身大发展,基础设施是前提。
国家体育总局所属奥运场馆向社会开放,将使作为奥运物质遗产的场馆设施继续凝聚人气,使更多的人感受奥运精神、享受运动乐趣。奥运场馆向社会开放,将有助于使更多人民群众享受到北京奥运成果;有助于使政府的为民服务理念得到彰显;有助于营造浓郁的和谐社会氛围;有助于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