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2008年8月23日,和4年前一样,我和杨文军准备破釜沉舟,誓死一搏!比赛一开始,我们就憋足了劲,奋力划桨。前350米,我们把对手甩在后面。在还剩下最后150米时,对手越划越快,几条艇已经快撵上我们了。尽管我们俩都在拼命,但体力已极度透支并且严重缺氧了。这时,我们想到了教练的战前部署,及时放缓了节奏。事实证明,这是一次完美的战术安排,正是这连续放缓的5桨,使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及时调整了呼吸节奏,重新聚集起能量,激发起体内最后的潜能,奋勇冲刺最后的关键10桨。听到“嘟”的一声撞线声后,我知道,我们赢了!那时腿软得都撑不住了,精疲力竭的我们干脆跳到了水里。在自己祖国举办的奥运会上,我们又一次夺取了金牌!
从雅典到北京,从神话到传奇,从偶然到必然,让我和杨文军以及所有关心我们的人们都欣喜万分,然而这其中的历程并不那么顺畅。
2005年10月的全运会后,多年积累的伤病一起爆发,年近30的我被迫退役。2006年底,为了备战08奥运,水上中心领导找到我,希望我能够复出,鼓励我再续写一段神话。因为一年多来,中国皮划艇队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并不理想,杨文军也一直没有合适的搭档。但那时,妻子已经怀孕在身,我母亲也身患癌症,都需要我来照顾;而我也已经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担任浙江省水上中心主任助理。妻子鼓励我再次出山,她说:“先大家后小家,只要孩子出生时你在身边我就满足了!”就这样,我义无反顾地重返国家队。
但是,重回国家队,我要面对的困难却比4年前多得多。首先我要减掉20公斤体重。当时我已经31岁了,一年多没训练身体有了惰性,高强度的训练的确有些吃不消:训练回来我登上码头,有时站都站不住;吃饭的时候,手也在不停地颤抖。有时候我问自己,是不是还能坚持下去?这时,总有一个信念支撑着我,我们是东道主!在自己祖国举办的奥运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是我们运动员毕生的梦想和光荣!我绝不能放弃,就是咬碎了牙也要坚持!就是因为始终抱着这种信念,我一步一步赶上了队友——那些视我为榜样的年轻人。
2007年5月,天使般儿子的降临让我的生命变得完整——但他出生那天,我正在国外打世界杯。我没能兑现许给妻子的诺言。这时妈妈的癌症尚未痊愈,岳母又患上了癌症。我欠儿子的太多,欠家人的太多。
作为一名老队员,我深知,有太多的水上人没有听到过自己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没有尽到孝道,也正是有了这些为国奉献、拼命的人,才换回来金牌“零的突破”。我拼命用训练来弥补愧疚,成绩是对父母、妻子、儿子最好的回报。我们每天水上训练量至少是30公里,这些年累计划行距离足以绕地球两周半。而且每天划完还要继续进行大负荷的陆上力量训练。最终,在2008年初,我将自己的竞技能力恢复到雅典奥运会前的水平。
离北京奥运会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超负荷的大运动量使得我腰部损伤,动弹不得。当时躺在床上,万念俱灰,想想自己这两年付出的辛苦,好像一切都付诸东流了。这时,电视里突然出现了我儿子的镜头,那是一家地方台做的节目。我已经3个多月没见到儿子了,都不知他长什么样了。电视里,儿子做着他仅会的两个手势,一个是伸一个手指头:“爸爸第一”;一个是伸两个手指头,是胜利的手势“V”。我突然心中充满斗志,我们中国皮划艇人不能服输,我必须站起来,我必须参加奥运会,我必须胜利。
养了三天,稍微好一点,咬咬牙,我又上了训练场,就等着最后一搏。总局和水上中心也组织了全国最好的医疗专家组现场会诊,并加强了为我专门配备的科研小组,对我进行24小时实时的训练监控;教练组也及时调整了训练计划,同时对奥运会的比赛战术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和部署。和所有的运动员一样,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教练的严格训练,家人的默默奉献,成为我们成功卫冕的动力源泉。每当我遇到困难挫折时,都是团队的力量使我一次次重新站到了赛场上。
8月23日那天,当我和杨文军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妻子动情地把儿子递给我,我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儿子还会做那两个手势,“爸爸第一”和“胜利”。今天,我想用另一种方式解释那两个手势:
第一个是,“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这个坚定的信念,中国水上人永不放弃,永争第一!
第二个是,“这是我们共同的胜利”!感谢我们这个优秀的团队,团队的力量塑造了神话!团队的力量续写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