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在奥运会和残奥会的激情之后,体育应该如何发展?著名学者易中天说,高水平竞技体育给了大众一个很好示范,接下来的重点就应该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了。在奥运精神的激励下,体育应该回归生活,回归大众。
自申奥成功至今的7年时间里,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形式多样、亲民便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服务体系,尤其是“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自2002年以来已投入30多亿元资金,建设“全民健身路径”30000多条,使全国公共体育场地增加了将近2000多万平方米。“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在竞技体育获得丰收的同时,群众体育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相比竞技体育的辉煌,我国的全民健身和体育运动还明显滞后。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每1万人仅拥有6.58个体育场馆,这个数字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差悬殊。特别是在中国的农村地区,在那里只有国家体育设施总量的8%,人们很难找到地方进行体育活动,惟一能够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只有当地学校的操场。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要建设体育强国,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只有进一步乘奥运东风,激发和引导全民的健身热情,促进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才是长远之计。正如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在《奥林匹克宣言》中说:“锻炼和推动锻炼,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上,动力应该来自外界,来自民间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