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实验之路——— 写在省实验中学建校60周年之际每年的中考都有几千名初中毕业生将省实验中学作为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眼中,省实验中学已经成为中学里的“北大”、“清华”。从最初的一所在济南地区具有实验性质的中学到今天的全国一流名校,学校探索了60年传承了60年,也拥有了历经60年考验的品牌。1979年获得国务院嘉奖,2001年被评为全国体育运动先进单位,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学校,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这些奖励是对省实验中学品牌最好的褒奖。
60年凯歌高奏,60年日新月异。省实验中学已从最初的师生千余人、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发展到如今拥有两个校区、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在校师生6000余人的办学规模;招生已从原来济南市区发展到面向全省;师资招聘已从原来的师范类院校、本科为主发展到综合类知名高校、研究生为主;国际友好学校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2所发展为现在的7所。
传承之路
传承,传接继承。什么才能传承下来?自然是维系事物发展的精华,是优良的传统。如果一种传统历经60年依然欣欣向荣,那就不难解释为何能领先了。
在新建成的省实验中学校史馆里陈列着一张建校之初的作息时间表,每一个曾在这所学校学习生活过的人路过此处都会露出会心的一笑——— 这张作息时间表的格式与行文习惯竟延续了60年,至今未变。无论纷飞的战火,还是“读书无用”的喧嚣,似乎都无法阻止一张作息时间表执着地在开学时出现。
梳理实验的历史,人们总是惊奇地发现一些似曾相识的反复上演的片断。
上世纪50年代,老校长宁汉戈升任省教育厅厅长后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共事仅几个月的年轻教师买票;60年代,老校长杜黎洲手提盛着早饭的瓦罐巡视校园,遇到老师少不了说一句“好好抓”的画面;“十年动乱”时期,老师对学生提醒“好好读书,总有一天你会走进大学校门”;80年代初,高考气氛日益浓厚,学校工作计划里出现了这样的句子:“如今在教学领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一切围绕高考转,甚至为了高考不顾教学大纲的要求,改变教学计划,占用自习课时间,占用音体美课时。这都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我们应该坚决抵制。”今天,所有的年轻教师都不会忘记学校领导陪伴自己吃月饼、下元宵度过的一个个节日。这些片断虽然零散,却秉承着同一种精神——— 从1948年传承到2008年的“实验精神”。
其实,“实验精神”只有16个字:宽容博爱、务实求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在这种精神的传承下,60年来,省实验中学和谐温暖、富于人文关怀的气息没有变;老师们爱生、严谨、善诱、创新的教风没有变;学生们立鸿鹄之志、敢为人先的心气没有变,学校把握先机、永做第一的标准没有变;学校固守教育良知,追寻教育本质,面向学生全体,坚持育人目标的定力没有变。
探索之路
鲁迅说过,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条路能趟出来,首先得感谢迈出第一步的人。60年来,省实验中学坚持在不同领域迈出第一步。这一步,需要勇气,走过后,得到更多的是折服。
被誉为“语文界中的奥林匹克竞赛”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已成为检验当代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标尺。省实验中学从第二届参赛至今已有17人次荣获一等奖,24人次获二等奖,获奖人数居全国首位。这里走出了全国著名青年作家张悦然及品学兼优的“新概念”作者群,学校也获得了全国唯一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特别荣誉奖。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学水平能达到如今全国领先的高度,离不开以王岱等老师为骨干的语文教研组的突破。针对前些年的学生“八股文”,他们创造性地提出“思想无禁区,阅读无限制,作文无模式”的理念,这彻底放飞了学生的思想,释放了创作热情,省实验中学因此能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独领风骚。
一次突破创新已经不易,更难的是在60年中一直保持着突破与创新的原动力。
提起学校的教研组,大家都耳熟能详,但谁也不会想到,教研组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上世纪50年代初最先是在省实验中学创立的。60年代初,学校率先进行了缩短学制的初高中五年一贯制实验。改革开放后,实验中学领时代风气之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育部指定的新教材与新教法实验中获得全国一等奖。进入90年代,成立大学预科班的实验、劳动技术进课堂的实验都在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的积淀使每一所学校都会形成一定的特色,省实验中学的办学特色就是“实验性和示范性”,就要敢为天下先。进入新世纪,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学校的这一办学特色不断彰显。艺术“自助餐”教学开全省先河,9类艺术选修内容真正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校本课程体系率先完成,60余门课程为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普遍涌现;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开展在全国领先,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其实,没有捷径,没有特殊方法,最根本的还是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全面育人。
品牌之路
如果一个标识成为一个行业的标尺,那么它一定是具有深厚底蕴的品牌。品牌就是领先的招牌,特色的名片。说到底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说起奥赛,人们马上会想起省实验中学。该校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及体育、艺术国际比赛中获奖人数遥居全省首位,近年共获得16金8银3铜。
说起“新概念”作文大赛,省实验中学的学生首屈一指,获奖人数居全国首位。
说起艺术教育,省实验中学成绩斐然,民乐《打春》与《醉翁戏鸟》在全国第一、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中两获一等奖,这在全省高中是绝无仅有的。
说起学校体育,省实验中学让人望尘莫及,连续6次在省“学校杯”运动会上夺冠,并永久保留“学校杯”。
说起高中新课程改革,省实验中学又成为风向标,在全国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引领示范,成为教育部指定的全国样本校。
说起哪里的老师有名,又得先想起省实验中学。她的名师之多、层次之高在全省高中领先,现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特级教师1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齐鲁名师2人。在山东省“十大教育创新人物”评选中,省实验中学在校长、班主任、教师三个系列中全部获奖,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明明都是日常教育工作,为何偏偏省实验中学成为品牌?究其原因,是他们坚持着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实验精神”。
省实验中学的品牌不仅体现在可以量化的数字中,更体现在学校的一项项教育创新和实践中。为了不让学习困难学生掉队,从2001年起,学校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考试和自主发展试卷命题改革。分层次教学品牌由此确立。体现学生差异化的艺术“自助餐”教学品牌和体育“自选动作式”教学品牌,从学生打太极拳、学京剧入手致力于凸显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品牌,对学生思想、学业和成长进行全面指导的学生导师制品牌,导致学生发明专利井喷的科技创新教育品牌,突出个性化奖励的学生评价品牌,几千名学生积极参与的社团活动品牌和社会实践品牌……这些很难细细数来的教育品牌共同构筑和诠释了省实验中学这一品牌。
实验的每一次变革都昭示着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彪炳史册的创举。教育发展无止境,省实验中学的实验、探索、创新就无止境。今天的省实验中学又把打造实验精品课程体系、筹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确立在前进的目标上,向着创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品牌高中前行。
(本报记者 王端鹏 通讯员 王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