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本报讯(通讯员 苏明 楚亚恒)不用弯腰挖秆、人工施肥施种,随着秸秆还田机轰鸣着从眼前驶过,成片林立的玉米秸秆被切成了碎片,像一张 “青纱毯”一样铺在了田里。紧随其后的旋耕机、条播机迅速播种上了小麦。这是眼下秋收秋播时节在周至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场景。周至县在今年的秋种工作中,大力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九成玉米秸秆“粉身”还田。
周至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同时也是农业大县,为了推广秸秆还田,农业、环保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与广大农民共同算好“三笔账”:一算“经济账”, 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采用秸秆还田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是“少花钱少费力,舒舒服服得收益”。每亩可节约种子2.5公斤左右,提高产量50-100公斤。二算“效益账”,一年每亩还田鲜玉米秸秆1250公斤,相当于使用尿素10公斤、过磷酸钙47公斤、硫酸钾34公斤。三算“环保账”, 秸秆还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避免了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导致的土壤板结、肥力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秸秆还田利用还使人们不再焚烧处理,避免了人为大气污染。通过算 “账”,广大农民对秸秆还田有了新的认识,九峰乡等一些多年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示范乡秸秆还田达99%以上。
在提高农民积极性的同时,周至加强机具推广力度。农机部门积极向农民宣传农机购置产品目录表、补贴的总金额、补贴的对象、享受补贴的优先条件、补贴标准、资金的结算方式等有关内容,使农民购机热情高涨。今年共争取中央、省、市农机补贴427.7万元,带动社会投资1283万元,新增玉米联合收割机、秸秆还田机、小麦免耕播种机、大中型拖拉机等662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