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中国军团 > 陈若琳夺得女子十米台金牌 > 跳水 > 正文
据新华社北京8月21日奥运专电(记者 周欣 赵仁伟) 不少奥运冠军出身贫苦,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终成大器;然而也有一些奥运冠军家境不错,喜欢“自讨苦吃”。其中,就包括获得北京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金牌的江苏小丫陈若琳。
陈若琳来自南通,还不满16岁,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毫不手软地拿下了女子双人跳台和单人比赛的两顶桂冠。
不到6岁时,陈若琳在一次少儿比赛前两个月手臂骨折,在距离比赛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胳臂仍然伸不直,执意要参加比赛的她毅然接受了教练的“正骨术”。
“你手轻一点啊。”小琳琳嘱咐了教练一句话。她知道等待她的会是疼痛:教练把她的手臂放在平衡木上,然后拿了个板凳,慢慢压在她的胳臂上。
心疼她受苦,全家开大会,一致要求小家伙放弃跳水。但是她一定要练下去,还要参加比赛,家人怎么劝都不行。那一次“正骨”后,陈若琳只休息了三四天就返回跳台。后来她在那次全省少儿比赛中名列第四。所有人都告诉她,这个第四比第一的含金量还要高。
带着这股对跳水的执著和吃苦精神,陈若琳一路从南通市体校跳到位于南京的省业余体校,后来是江苏队,再后来就是国家队了。在国家队里,她是训练量最大、训练时间最长、最刻苦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