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中国军团 > 杜婧于洋夺得羽毛球女双金牌 > 羽毛球 > 正文
本报讯8月16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岳,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政高致电国家体育总局并中国体育代表团,祝贺辽宁籍选手于洋和杜婧荣获羽毛球女子双打冠军、张宁成功卫冕羽毛球女子单打冠军。
贺电中说,欣悉中国女子羽毛球队选手于洋、杜婧和张宁在第29届奥运会上不畏强手、努力拼搏,勇夺金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谨代表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和辽宁4200万人民,向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代表团致以热烈祝贺。同时,通过你们向我省运动员于洋、杜婧和张宁表示热烈祝贺和亲切慰问。
贺电中说,于洋、杜婧和张宁在本次比赛中表现出了自强不息、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给辽宁体育健儿以极大的鼓舞,也进一步激励了全省人民加快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信心和斗志。希望中国体育代表团,同时希望于洋、杜婧和张宁继续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杜婧、于洋,鞍山两个最美的姑娘,她们在北京奥运会羽毛球赛场,以2:0的比分击败了韩国组合,荣膺女双桂冠。
于洋和杜婧夺得金牌,她们家所在的小区沸腾了,鞍山沸腾了。
300人 对着电视喊加油
杜婧于洋夺冠时刻,鞍山体校内锣鼓齐鸣,十几箱早已备好的礼花一同被点燃,欢呼声、掌声和礼花声震耳欲聋;礼花在天空绽放,映红所有人兴奋的笑脸……
晚上9点20分,羽毛球女双比赛即将开始,体校内已经涌进了300多人,大家围拢在42寸的大电视前面,略带焦急地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除了统一的旗帜和服装外,大家还制定了统一的口号,300多人在拉拉队长的指挥下,高喊“杜婧于洋,最强最强;于洋杜婧,必胜必胜”、“中国加油、鞍山加油”等口号。
于洋:过生日就要枪和剑
前日晚上,于洋家楼下锣鼓喧天,人声鼎沸。长甸街道平安(blog)社区的顾书记特地组织居民一起收看于洋的比赛。
于洋的母亲周丽告诉记者,小于洋出生时很瘦小,才5斤多一点,躺在医院的婴儿车上,明显比其他婴儿小一圈。不过,于洋的哭啼声倒是最大的。
上小学时,于洋是班里的班长。周丽说,女儿的性格像男孩子,对鲜花、洋娃娃(听歌)等很受女孩子喜欢的东西从来不“感冒”,整天和男孩子玩在一起。放学回家后,于洋就会领着一群男孩子,一块弹玻璃球、扇牌。“这孩子就喜欢男孩子玩的那些玩具,每逢于洋过生日,她都会要求我们给她买枪和宝剑,拿到手之后就跑出去和小朋友玩警察抓小偷了!一直到现在,女儿也是男孩子的性格,开朗、豪爽、奔放、洒脱。”
和其他孩子相比,于洋起步有些晚,“当时,于洋的启蒙教练张强告诉我们,这孩子送来得有点晚,能不能成才,不好说。先让孩子训练一段时间,看看这孩子有没有培养的价值。”
为了能及早赶上同伴,于洋开始了刻苦的训练。为了更好地锻炼腿部力量,在休息的时候,于洋还和爸爸到烈士山公园练习蹦台阶。一次、两次、三次……
父女俩一蹦就是半年。于洋在父亲于起金的辅助下,体能和力量有了飞速的提高。连续蹦几个来回后,父亲没劲了,而于洋还是生龙活虎地向最顶一层的台阶蹦着……
因为悟性好,训练刻苦,于洋进步特别快。“同龄的女队员
都打不过她,和她一样大的男队员也是她的手下败将。”
启蒙教练:雨水淹过大腿于洋也来训练
于洋的刻苦,让她的启蒙教练张强印象深刻。“于洋的每堂训练课,出的汗都比其他运动员出的多。一堂课下来,上衣就成了‘雨衣’。”
于洋10岁那年的一天,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blog),雨水已经没过了人的膝盖,马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下午训练的时间快到了,于洋会来吗?
就在这时,于洋和她的爸爸出现在训练馆,两人从上到下都湿透了。回忆起这一幕,张强的眼睛仍忍不住湿润了,“那时我就断定,于洋这孩子,将来肯定能出息。”
杜婧母亲吐露最初想让她打排球
杜婧的父亲杜永富是短跑运动员,母亲曾是排球运动员,女儿杜婧恰恰继承了父母的优点,从小就表现出来运动天赋。
杜妈妈还告诉记者一个小秘密,“其实当初我也没特意给杜婧请教练,就想让她有个玩的地方。但是架不住她喜欢啊,后来居然给人家当上球童了,还主动捡球。教练一看,就带她一起练上了,没想到一练,还真看出是个苗子。”
说起女儿练羽毛球,孙桂兰表示,开始的时候想让她打排球,毕竟她那个年代排球是最受欢迎的,母亲没练出来,就想让姑娘替母亲完成这个心愿。现在想想,当初要逼着孩子练排球,恐怕就把孩子耽误了。
顶大雪跑了8公里参加训练
杜婧10岁时去参加训练课,当时正是冬季,当天的雪下得特别大,机动车、自行车几乎是寸步难行。住在体校附近的杜婧的启蒙教练张强走着去了训练馆,训练时间已经过去半个小时了,没有一个运动员出现。正当张强准备离开训练馆时,满头雪花的杜婧跑了进来,当时,张强的眼睛湿润了。事后,张强了解,杜婧是从旧堡一路跑到市体校,大约8公里的路。
对于别人给予杜婧“假小子”的外号,杜妈妈一点也不生气,“谁说女孩子就非得扭扭捏捏的,杜婧要真是大家闺秀的样子,我都受不了。” 记者 李军 贾琼 首席记者 崔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