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家乡连线
广州街坊亲戚为杏芳失金扼腕
这面金牌
属于中国就可以了
虽然12时才开始比赛,但在谢杏芳的出生地、广州市白云区同和街白水塘居委会的篮球场上未到10点就挤满了要为阿芳加油的父老乡亲、左邻右里。这些从小就看着阿芳长大的亲友把同和街送赠的大电视搬出来,拉起了一条条“谢杏芳加油”“中国队加油”等横额,孩子们还早早地到各家各户派送小国旗和奥运会旗。就连阿芳81岁的外婆也在亲戚陪同下来到了大电视机前。
【经历】
差点转行改打乒乓球
谢杏芳从小就体质羸弱,常常给人弱不禁风的感觉。“不过,她也有着很明显的优势,比如说灵活、协调性好,接受能力强等,都可以弥补她在体能方面的缺憾。”同样坐在电视机前打气的谢杏芳启蒙教练陈国良感慨地说,体质比较弱、体能比较差一直是她的“弱项”,估计与她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差有关。“但也正因为家里环境不好,磨练了她顽强、独立思考能力强、有志气的特质。”
谢杏芳7岁开始练习羽毛球,由于身体条件不尽如人意,所以一直十分勤奋而且执着,20年来,只萌生过两次退意。“第一次是在她才练了半年的时候,我怕影响她读书,以后不好找工作,出不了成绩就养不活自己,所以是我想让她退的。”阿芳的父亲透露,后来再看她的学习成绩也还一直处于中上位置就让她继续训练下去。第二次是训练两年后,阿芳主动问他“爸爸为什么你要送我去练羽毛球,这个(运动)很辛苦,为什么不送我去打乒乓球”。“但当时阿芳读的滨江一小并没有乒乓球教练,所以我们就让她再坚持一下。”
想不到一坚持,就是20年。
“这些年她还是像以前那样孝顺,每个礼拜天放假,晚上就固定打电话回家,让我们还有她外婆逐个接电话,讲完了才收线。”芳妈妈说,孩子无论去到哪里都会惦记着一家大小,每次回家全家上下包括启蒙教练都会收到礼物。
【鼓劲】
同和街坊当起“场外指导”
从一开赛,同和街内为阿芳打气的声音就未曾断过:“大声点,再大声点,芳姐在北京都能听得到。”不止一个大人如此“教育”孩子;“杀、杀、杀……”无数乡亲给阿芳当“场外指导”;“哎呀!不怕,还有希望!”亲友们未曾放过每一线希望。
每一次拍打,每一回救球,每一个失误,每一轮强攻,家里几十号亲戚以及周围数百村民的眼球、语言、情绪都随着谢杏芳的转动而自动切换。
最后的赛果,有人叹息,有人掩面,但谢杏芳的家人依然为女儿打气,并表示晚点的时候会给阿芳打电话送去家人的温暖。“尽了力就可以了。我们相信阿芳是尽了力去打球的。”父亲闪着泪光说,“而且这面金牌只要属于中国就可以了,同样令人欣慰。”而对年近28岁的女儿会否再拼一次奥运会,一圆奥运金牌梦,一家人异口同声地说:“只要是孩子的选择我们都会尊重”。
本报记者谢苗枫闫业伟通讯员利伟强
本版撰文:南方报业特派记者梁燕(除署名外)
本版摄影:南方报业特派记者王亮(除署名外)
本报北京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