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中国马术项目进入奥运会第一人--走近刘丽娜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4月15日10:30  中国体育报

  编辑同志:

  俄罗斯族姑娘刘丽娜成为中国马术项目进入奥运会第一人,我很为她高兴。能否更详细地介绍一下她。yongyy2@126.com

  面对记者的采访她会精心地化上淡妆,她说是对他人的尊重;在十几位“食客”吃完自助餐抹着嘴走出饭厅时,只见她端着盘子走向放餐具的桌旁;在北京只呆三四天的她迎来一批又一批记者,总局自剑中心马术部训练主管孙薇波心痛地对记者说,“她实在太累了。”可她始终打起精神认真地听你的提问;她可以不厌其烦地听从摄影记者的任何要求而做出各种姿势。她就是为中国马术队夺得首张奥运入场券的刘丽娜,是个言谈举止透着那么有修养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俄罗斯族姑娘。她告诉我之所以姓刘,“因为爷爷是汉旅人,姓刘。”

  在北京老山训练基地,记者采访了刚从医院检查回来的刘丽娜,听她用极地道的普通话讲述自己与马有关的日子:1994年,新疆马术队领队班志强到田径体校挑选队员时,看见只有十四五岁的刘丽娜,“她在跳远时摔倒了,起来后看见她痛苦的表情,我想肯定摔得不轻,但教练问她还能跳吗?她说能。于是又开始跳。我认定她是个能吃苦的孩子,外加身体条件好,我知道我找到了一个好苗子。”班领队说。于是丽娜开始了与马同舞的历程。

  1994年没有一点基础的她去了吉尔吉斯斯坦,一位参加过奥运会的教练指导她,一年半的时间内,丽娜从“无知”到神速的进步,所表现的吃苦精神连洋教练都伸出大拇指。

  2002年,丽娜再度“留洋”,先后到丹麦训练近两年,2006年初赴德国进行封闭式训练。当中国马术项目首次进军奥运会的喜讯传来时,很令人惊讶,可是丽娜为这一天的到来苦练了14年。丽娜说,在德国训练每天要换骑五匹马,在马场上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班志强介绍弟子情况时说,“我们去德国看过她几次,训练苦,生活条件也苦。尽管每天训练量很大,回到住地还要自己动手做饭,有时为了节省时间,炒一次菜要吃两天。”丽娜却不以为然地说,“为了省钱,就要过勤俭节约的日子。”

  此外,生长在乌鲁木齐市的独生女丽娜认为,总局和新疆体育局为自己训练和比赛花了很多钱,现在德国教练一个月薪水就要3000欧元,购买的德国纯种马的价格更是不菲,至今还有三分之二的钱欠着马主,因为尚未筹到这笔昂贵的款项。“我不出成绩哪对得起国家,吃点苦算什么”。

  “以苦为乐”的丽娜在获得北京奥运会参赛资格后,还是破天荒地奢侈了一次,在西班牙花了近100欧元买了一双红皮鞋,作为对自己的奖励。采访那天她就穿着这双红皮鞋,还抬起脚来向记者展示,很是得意。

  过着精打细算日子的丽娜,对妈妈很大方,“妈妈的衣服基本上都是我买的,因为我特别特别的爱妈妈。”丽娜用两个特别强调了对妈妈的爱。她说,过年过节或生病时,最想妈妈,“我会哭。”尽管思母心切,可丽娜从来不会将自己受伤或生病的情况告诉妈妈,“每次都报平安。倒是遇到不会做的菜打电话问妈妈。”现在丽娜最拿手的“作品”就是新疆手抓饭。

  平均一年能见妈妈一次面的丽娜说,“回家就想吃妈妈做的饭,哪怕煮粥都好喝。”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妈妈是唯一的亲人,丽娜的爸爸早在十几年前因病去世。

  马背以外的生活,丽娜喜欢画油画,喜欢听贝多芬音乐,一首《献给爱丽丝》她能将其故事讲给记者听。喜欢看名人传记,也像同龄女孩一样喜欢逛街,但很少买东西,“太贵。”在国外生活了几年,她说,“从来没去过当地著名的景点。”

  丽娜说,看到媒体说她已经忘记自己是个女孩的说法不能接受,“我很有女人味,出门我会穿上漂亮的衣服。”对个人问题,29岁的她说,“现在还八字没一撇呢。”她相信缘分,感情是可遇不可求的。“反正现在也有事干,第一步是全力比好奥运会,第二步是明年的全运会,之后是亚运会。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练下去。因为喜欢。”

  4月13日,刘丽娜又登上了去德国的航班,进行奥运会前的最后冲刺。

  编后絮语:刘丽娜是新疆的骄傲,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俄罗斯族的骄傲,是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大家庭的骄傲!“56个民族56枝花”,盛装舞步的赛场上刘丽娜花开一朵,灿烂华夏。由于她14年的不懈奋斗,14年的吃苦耐劳,打破了欧美人在这一项目上的长期垄断。尤为可贵的是,她几乎一直是在孤军奋战,长期远离家乡亲人,生活上的拮据倒还在其次,精神上、文化上的内在压力,更要求她必须是强者。否则,她不知也许会多少次地收缰下马了。因此,不管她在北京奥运会上的最终名次会是多少,仅在此前的一切,她已无愧于巾帼豪杰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