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女足法国革命之败因探析 为何伊莎的春天如此短暂?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02:30  燕赵都市报

  甜蜜期(10.28-12.1) 在水“伊”方

  自从多曼斯基世界杯未能闯进四强,提前炒了中国足协的鱿鱼之后,一向办事拖沓的中国足协,此次却表现出罕见的决断与利落。仅仅相隔一个月,便宣布由前法国女足主教练伊丽莎白,出任中国女足的第二任洋帅,率队征战北京奥运会。

  于是,刚刚因未能带法国队杀入世界杯决赛圈而被辞退的伊丽莎白,一位此前根本不为国人所知,带队最好成绩只是世界杯第五的无名教头,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足协和女足的“救世主”,也由此拉开了与中国足球这段畸形的“恋情”。

  伊丽莎白头顶上“雅凯高徒”的耀眼光环,使关心中国女足未来的人们一相情愿的相信,曾经的“铿锵玫瑰”会再度怒放。武汉的首次集训中,伊丽莎白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和蔼可亲、带有典型浪漫气质的法国女性。初来乍到的伊丽莎白,面对媒体和队员,经常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队内也是一片和谐的气氛,女足姑娘们久违的笑声,又重新回荡在训练场上空。此时的伊丽莎白,无论是为人,还是执教能力,都得到了队员和媒体的认可。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中国女足会如愿走上正确的发展之路时,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人事变动,引发了之后女足内乱的序幕。

  潜伏期(12.1-1.30) “伊”叶障目

  在度过了“蜜月期”之后,伊丽莎白与中方教练组的矛盾开始初显端倪。

  12月1日,在“伊二期”集训之前,中国足协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变动:新闻官孟洪涛和领队李飞宇离职,改由中国足协女子部主任张建强出任领队。正是这次的人事变动,引发了之后女足队内的权力之争和派系之争,为最终的内乱埋下了伏笔,堪称整个事件的“大关键,大过节”。

  12月中旬,中国女足在广州与新西兰队进行了两场热身赛,分别以1:0和4:0轻松取胜。无论是从比赛过程,还是结果来看,中国女足的表现应该说可圈可点。但由于马晓旭在第二场比赛中十字韧带断裂,极有可能影响到参加北京奥运会,由此导致了对伊丽莎白的第一声质疑,不少人都把此归结于伊丽莎白不注重力量训练所致。之后,潘丽娜、翁新芝、徐媛、周高萍又先后受伤,更引来了中方教练组、女足队员以及媒体对伊丽莎白训练方式的全面质疑。

  不过,此时双方的矛盾,也仅仅是处于萌牙期,或者说只是中西方训练方式的差异而已。12月26日,伊丽莎白任内的首颗“重磅炸弹”引爆,队内传来了守门员教练哈威辞职的消息,原因是伊丽莎白干涉了他的训练。不过最终,在足协领导的劝说下,哈威继续留任。

  虽然在当时看来,这只是中西方观点差异的第一次碰撞。但实际上,矛盾的苗头已就此点燃,终于导致了以后的混乱局面。

  热战期(1.30-2.24) 冲冠“伊”怒

  伊丽莎白以四国赛亚军的成绩,结束了上任后的首次大赛之旅,也使质疑的浪潮有所缓解。毕竟,以现在中国女足的实力,要求她们战胜美国队实在强人所难,何况仅仅一球小负,也不是太丢面子。

  但好胜的伊丽莎白对此结果并不是太满意,尤其是在直接对话中输给了前中国女足的助教皮娅,更是令她感觉丢份。为了在接下来的东亚四强赛中证明自己,她提出在秦皇岛集训期间,召入张欧影、韩文霞和浦玮三名老将,以增强队伍的实力和经验。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