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中国军团 > 何雯娜夺得女子蹦床金牌 > 蹦床 > 正文
何雯娜为中国首夺奥运蹦床金牌
刚刚看完中国体操队的两员小将的出色表现,来自中国蹦床队的19岁小将何雯娜又为国家体育馆的观众们带来了惊喜。昨晚,北京奥运会女子蹦床决赛正式上演,结果在预赛中排名第一的何雯娜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在决赛中以37.80分为中国蹦床队夺得了首枚奥运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中国蹦床队教练卓贤麟在赛后热泪盈眶:“我们终于实现了奥运夺金的目标,中国蹦床队等待这一刻已经整整10年了。”
蹦床项目在我国仅仅开展了10年时间,但在欧美国家却已有4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我们是用10年来追赶人家40年的先发优势!”卓贤麟表示。不过,中国蹦床的发展速度却不慢,特别是蹦床在2000年奥运会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后,中国蹦床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黄珊汕夺得女子比赛铜牌,显示出了强劲的实力。
近两年来,中国蹦床运动的水平进一步提升。2007年,中国选手叶帅在世锦赛中首夺世界冠军;黄珊汕夺得世锦赛亚军,何雯娜名列第4。今年4月到6月,中国选手先后夺得比利时、法国、瑞士、西班牙等4站世界杯冠军。“临近奥运会,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说明中国选手在奥运会上具备了冲击冠军的实力!”赛前,卓贤麟对蹦床的奥运前景充满自信。
然而,中国蹦床选手的奥运冲金之路并不平坦。16日的女子预赛中,被视为中国蹦床队北京奥运夺金最大希望的名将黄珊汕发生失误,无缘决赛。幸而小将何雯娜表现出色,一套难度为14.5的动作完成得无懈可击,以37.1分名列榜首,肩负起了在决赛中夺金的重任。
决赛前,和黄珊汕一样来自福建的何雯娜坦言自己很“紧张”,“第一次参加奥运会还是压力挺大的,都能感觉到心跳的声音。”两周前,何雯娜在训练中伤了左腿膝盖。赛前问到伤病,这位平日里就爱笑的小姑娘又露出了甜美的微笑:“伤势对我比赛的影响不大,我的状态很好。”
昨晚的决赛中,何雯娜在所有8名选手中最后一个出场。由于前面有多名选手出现了失误,使得卓贤麟非常担心站在场边的何雯娜的心理会受到影响。然而,何雯娜用近乎完美的表现,证明完全没有受到前面选手失误的影响——起跳非常足,空翻高度惊人,转体翻腾流畅自如,丝毫没有初次参加奥运会的生涩。虽然只有14.5的难度价值,但是37.80的高分足以让她登上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
赛后,何雯娜如此评价自己的决赛表现:“我不打算和她们拼,我跟我自己拼就好了,我最大对手就是我自己,决赛能完成动作就是最大胜利。”正是这份难能可贵的平常心,让平日里最喜欢吃零食的客家姑娘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奥运金牌。
冠军故事
练饭量练成奥运冠军
如果蹦床没有进入奥运会,也许就不会有人会认识何雯娜。这位来自福建龙岩的美女在昨天为中国蹦床首夺奥运金牌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然而,何雯娜走上体育道路却纯属偶然,只因她小时饭量太小,家人希望通过锻炼让她多吃一点饭,没想到这一练,何雯娜练成了一位创造历史的奥运冠军。
家住福建龙岩东城仙龙新村的何雯娜,从小是全家人宠爱的天使,但不太爱吃饭的她让父母一直非常苦恼,毕竟在老一代人看来,吃得少就意味着身体不好。1995年,何雯娜的启蒙教练、龙岩少年体校的曹家红发现了正在读龙岩实验幼儿园大班的何雯娜,曹家红认为她各方面的条件都很不错,想让她练习体操。随后曹家红向何雯娜的家人征求意见,父母得知上了龙岩少年体校,就可以锻炼她多吃饭,还可以就读重点学校时,就痛快地答应了。就这样,6岁的雯娜进了龙岩少体校,开始了体育生涯。然而练体操是十分辛苦的,压腿、弯腰这些基本功的练习让小雯娜吃尽了苦头。她也曾经有过想放弃的念头,但在家人和教练的鼓励支持下,小雯娜坚持了下来。
通过努力,何雯娜进入了福建省体操队,最开始一直练习体操,但在这个项目她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很大。1998年,何雯娜开始改练蹦床,没想到这一改,也成就了她现在的辉煌。开始训练时,何雯娜很喜欢在蹦床上跳跃的感觉,觉得非常好玩,她说这可以减肥。何雯娜的父母都是下岗工人,那一段时间他们所有钱全花在去福州的路费上了,陪孩子过了4个春节。看着何雯娜那么辛苦,当父母的也非常心疼,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一定要坚强地走下去。
2002年,何雯娜进了国家队。那时,蹦床已经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何雯娜心中更加坚定了信念,就是要为祖国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争夺荣誉。从那以后,何雯娜参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比赛,成绩也是节节攀升。在第25届世界蹦床锦标赛暨2008年北京奥运会资格赛上,何雯娜一举拿到了北京奥运会的入场券。
在北京奥运会开始之前,很多人都说何雯娜是中国所有队员中空中姿态最美的队员,弹跳出色的她有着从容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动作,所欠缺的只是大赛经验。然而,何雯娜在中国头号选手黄珊汕资格赛出局的情况下,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为中国蹦床实现了历史突破。此刻,也许何雯娜最需要感谢的就是家人,如果不是父母想“锻炼”一下她的饭量,也许就没有了这枚奥运金牌。
特派记者 陈浩 胡锐凯 肖竹(本报北京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