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中国军团 > 杨秀丽夺得柔道女子78公斤级金牌 > 柔道 > 正文
特约记者雨放报道 满头是汗,湿漉漉的短发上汗珠还在往下滚,但是新科奥运冠军杨秀丽并未停下来打理一下,她直奔向场边的教练席———鞠躬、鞠躬、还是鞠躬,杨秀丽在不停感谢每一个人……
一个从家乡乌兰木图山区走出来的穷人家孩子,她的成功显然需要感谢很多的人。
假小子特长欺负男生
说起感激,杨秀丽肯定会想起自己远在辽宁阜新乌兰木图山村的父母亲。25年前的9月1日,是孩子们开学的第一天。正是在那一天,杨家夫妇迎来杨秀丽的出生。
随着时间推移,小秀丽天生的大骨架和山里孩子从小锻炼出来的大力气,让她不仅不像其他女孩那样受到男孩欺负,反而经常欺负男孩。
据说杨秀丽家周围的男孩子基本都领教过她的厉害,而此“特长”也让杨家最终决定送她去练体育。用杨妈妈的话说是“这个孩子太野性了,练体育或许还能够有点出息!”
杨家夫妇狠心让孩子练体育,与其说是看到小秀丽的天赋,还不如说是因生活无奈。杨家所在乌兰木图山区是个贫困山区,而杨家又属于特别困难。杨秀丽家里的地非常少,她父母只能在农闲时去烤烟。
无奈退缩被骂作熊包
打定主意想让女儿练体育“能有点出息”,杨家夫妇就开始了其艰难生活的旅程。最初在家乡阜新县八家子乡中学,杨秀丽练的是铅球。为给孩子多增加点营养,杨父一边继续在地里刨那一年3000多元的毛收入,一边还得起早摸黑找点零工补贴家用。1997年底,命运第一次垂青这个苦难的农村家庭。当时阜新市体校女子柔道队教练张永红去基层选拔人才,杨秀丽被看中。
从投掷铅球到转行柔道,杨秀丽显然要从零开始。因此教练对她特别“照顾”,要求得很严格。杨妈妈回忆说,从体校练柔道后第二次回家,女儿就因教练太过严厉,哭着闹着死活不愿再去学校。妈妈听后给了她一巴掌,小秀丽流着眼泪只得重新回学校。后来当打出成绩后,杨秀丽还对妈妈说:“多亏当初您打我一巴掌,不然我哪能有今天的成绩啊。”
在张永红教练手下练了仅一个月,她听说冠军教练刘永福开了“辽宁省柔道训练基地”,随即就和一些队友慕名前去拜师。以杨秀丽当时水准,闭门羹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经过努力她半年后进入辽宁省队,由此才站到了刘永福的面前。成功投身金牌教练刘永福的门下,并不意味着杨秀丽后面的路就一马平川。辽宁省队竞争非常激烈,杨秀丽逐渐感到自己并没有出头之日,她的心里开始打退堂鼓。刘永福发现了这个苗头,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我能让你进我的队就说明你有世界冠军的底子,你要吃不了苦就滚回去,我的手下不养熊包!”
备战奥运哭过很多回
刘永福那顿臭骂,一语点醒梦中人。“我那个时候就发誓,我不能当熊包,不能辜负了师傅的培养!”杨秀丽说。她此后更玩命地练,别人练完休息,她仍在练沙包。别人累了睡觉,她还是在练习步伐……
在金牌教头刘永福的调教下,杨秀丽很快不断在国内外大赛中展露头角。国内奥运会选拔赛,杨秀丽凭借一路领先的积分顺利跻身奥运。拿到奥运参赛资格,接着就是艰苦备战。距奥运前100天,刘永福称之为“赛前训练”阶段。那段时间,杨秀丽每天早晨5点起床,夜里11点多才休息。高密度、大强度备战,让杨秀丽感到几乎崩溃。她说自己每天练完都会累得想哭,但是哭完第二天接着练……尽管国家柔道队备战的辽籍队员仅杨秀丽一人,但“助阵”的辽宁军团并没缩水。据悉包括教练、科研人员、队医、陪练等等人员,共有15人在帮助杨秀丽实现奥运金牌梦想。现在,一枚奥运柔道金牌,杨秀丽回报了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