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纪国华 辛俭强
从小喝着伏尔加河水长大的伊莲娜-卡伦蒂耶娃希望北京能够给她带来好运,如果能够获得一块奥运会金牌,那将再好不过。
“我有一个梦想,” 卡伦蒂耶娃重复着伟大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的名言。实际上,这个梦想早在雅典奥运会上就曾萌生过,只是当时的幸运女神没有眷顾这个俄罗斯乡村女选手。她仅排在山地车项目第十三名,连前十名都没有进。
如今的卡伦蒂耶娃已经不再是四年前的她:排名为世界第二,2006年世锦赛亚军,2007年世锦赛冠军。雅典奥运会冠军贡-丽塔-达勒近年已经默默无闻,亚军玛丽-海伦娜-普里蒙特始终被她压在下面,季军萨宾娜-斯皮茨虽然排名世界第一,但37岁的年纪俨然已是高龄。
卡伦蒂耶娃出生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小镇里,从小在父亲的农场里陪伴着各种家养禽畜长大:养过羊,喂过猪,放过牛,赶过鹅和鸭。童年的生活是艰苦的,但也练就了结实的身体。小卡伦蒂耶娃不但敢爬树,还敢在周末的街头与成年的男子们拼抢着足球。
到了七岁那年,曾为滑雪运动员的父亲给小卡伦蒂耶娃买了一辆自行车,点燃了她热爱运动的激情。有了自行车,她不再乘坐公共汽车上学,当然也不再乘坐公共汽车回家。因为热爱运动,她在学校里跑800米,1000米,3000米,都是冠军。
“我从小就有了这么一种感受,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哪怕只取得一点小小的成绩,你都会感到非常高兴。”她说。
如果是父亲使卡伦蒂耶娃产生了热爱运动的激情,那让她真正对山地车产生浓厚兴趣的要数她的教练了。如果没有教练弗拉第米尔,卡伦蒂耶娃可能仅仅只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而已。
1993年,弗拉第米尔教练来到卡伦蒂耶娃所在的体校,准备物色一名帐下弟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瞅准了卡伦蒂耶娃。
“你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取得比想像中还要好的成绩。”她说。
弗拉第米尔教练给了卡伦蒂耶娃一个全新的世界,她因此认识了世界各地的山地车手,了解了她们的长处和短处,知道了她们的优势和弱点。“通过和她们接触,我学到了很多,对自己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她说。
鲍拉-佩佐在夺得悉尼奥运会山地车冠军时的年纪是31岁,达勒为挪威夺得首枚山地车奥运金牌时的年纪也是31岁,卡伦蒂耶娃今年也刚满31岁,是不是也会获得同样的荣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