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举国体制通向金牌的金字塔 什刹海体校加强基础教育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09:27 东方体育日报
文/《欧洲体育》 对于中国的举国体育制度肯定存在着非议,但那些从中受益的人却深信——这始终是这个国家体育强盛的秘诀所在。 2300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的体育运动员堆砌起了通向成功的金字塔,这也构成了中国体育的基本体系,东道主在今年的北京奥运会上获得的每一块金牌都将成为这个制度下的产物。 在这个金字塔的底部,是一些像北京什刹海体校一样的体育院校,在那里,孩子们从6岁起就要接受严格苛刻的训练,为了有朝一日实现自己成为世界冠军的梦想。“我希望有一天能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12岁的北京少年俞晶莹(音译)在我们最近一次造访这所学校时透露了自己的心愿,“就像张怡宁一样。” 除了在好莱坞大展拳脚的李连杰之外,张怡宁大概是所有从这所体校中毕业的最著名的运动员了。此外,这所学校还培养了其他5位奥运会冠军,应该说,他们都是这项体系下培养的典型代表。张怡宁,这位雅典奥运会上的两枚金牌得主在最近接受采访时说,“自从我5岁起开始接触乒乓球以来,就再也没有买过一块球拍和一双球鞋。所有事情都由国家照管,除了集中精力打球,我根本不需要为其他事情操心。” 拥有49年历史的什刹海体校是中国200多所体育院校的其中之一,学校现在共设有8个体育项目,600多名学员。在进行专项体育训练的同时,也教授他们文化基础课程。学校的一半学生要自行支付各项费用,另一半是所谓的“职业后备力量”,他们的一切开销,包括训练、食宿都由国家负担,平均每人每年3万元人民币。校长石风华介绍,“政府每年都要在我们学校投入大笔资金。” 在这里,每年都要进行学员筛选,淘汰能力弱的,为更多新鲜血液的融入提供空间。学校最好的学生加入省队,他们中的佼佼者,比如张怡宁,则直接进入国家队,代表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在一些热门的运动项目中,要通过层层筛选跻身职业行列的过程充满艰辛。“我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另一个著名的乒乓球女选手王楠说,“冠军从来不是轻而易举得来的,我们必须成为最强的那一个,才能在异常激烈的国际比赛中得以生存。”像张怡宁和王楠这样的运动员享受到了成功和财富,但是大多数被淘汰的人则对这项举国体制充满怨言。 亚特兰大奥运会羽毛球银牌得主,同时也是什刹海培养的32名世界冠军之一的董炯说,大部分的运动员在离开体校后发现自己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缺乏在社会立足的基本手段。一天6小时的训练之后,这些运动员们不可能花太多时间进行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政协委员的中国冬奥会第一枚奖牌得主叶乔波最近将目标瞄准了对这项体制的改革上。“如果我们不对现状作出改变,父母们不会愿意让他们唯一的孩子进入体育圈。” 在什刹海,学员们现在利用早晨学习基础课程,以保证他们一旦不能继续从事体育后还有其他的谋生手段。石校长说,一旦发现学员不适合继续进行体育发展,学校会劝导他们将更多精力投入课业学习。 沈坤彧 编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