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正文
而就在昨夜,张树皮和他的妻子步行20公里,到亲戚家里观看了奥运会的开幕式,亲戚家里是一个傣族村子,这一夜,无论是村子里占绝大多数的傣族人,还是少数几家汉族人,再加上这对远道而来的哈尼族夫妇,一起观看了开幕式。
昨夜,只要是一个中国人,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是身在何处,只有一句话,北京加油!中国加油!
中国胸怀,世界回应
中国与外部世界隔绝过很长时间,所以即使奥运会要在中国召开,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神秘的国家。
广州的某寿司店老板熊浩在这一点上体现尤深。在今年6月,他和家人一起从旧金山飞往西雅图,在史卡格威市登上“金公主”号,一家4口展开了为期7日阿拉斯加签名支持奥运之旅。
阿拉斯加是美国最大但却相对偏远的省份。了解北京奥运的人可能非常少,每天,熊浩在游轮上努力募集游人签名,最初碰到不少钉子。不少外籍人士对于签名慎之又慎,甚至对中国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熊浩只能不厌其烦地解释自己的意图。了解到如此诚恳的请求,近至美国,远至毛里求斯,外国朋友纷纷挥毫留名。最后,熊浩从美国阿拉斯加、西雅图和旧金山等地收集了超过百位世界各地朋友的支持签名并带到广州,而且昨夜,熊浩把它带到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对于这次签名之旅,熊浩说:“别人不了解你,奥运会就是个最好的机会,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这正是奥林匹克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开幕式当天,50国政要同日抵达北京,加上此前到达的各国政要,全球半数国家首脑齐聚北京,这是北京第一次接待如此密集的政要来访。当年中非论坛时,北京一天最多抵港专机和公务机近30架,场面已经让人叹为观止。但是,比起昨天、前天却是黯然失色。从前天开始,首都机场专机楼前每隔30分钟、10分钟、5分钟,甚至同时有专机抵达。
1980年,美国的《新闻周刊》上发表了一幅新闻照片,这张照片别有意味,一个西方女游客在故宫里参观,而走廊上则站满了参观她的中国游客。这实在是一种彼此陌生的好奇;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卫报》也刊登了一幅来自中国的新闻图片,那是上海的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面挂了一件西装,贴着一个牌子,牌子上面写着“这里出售西装”,这是一种机智的隐喻。两张照片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当时的中国对于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好奇,而世界则好奇于中国这种好奇。
因为陌生,因为隔绝,所以才会互相好奇。中国渴望融入世界,世界也渴望了解中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再也不会出现那种围观外国人的情景了,8月7日奥运圣火在北京传递的阵容中,就出现一位神秘的王室面孔—————约旦的哈雅公主,这位来自阿拉伯世界的“公主火炬手”用自己的笑容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而沿途的每一个观众也对哈雅公主报以热烈的掌声。
用掌声欢迎,而不是用目光打量,中国与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