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唐勇林 实习生 田国磊
今晚8时,中国女排与美国女排在首都体育馆过招儿,最终以2∶3惜败。这场小组赛吸引了异乎寻常的注意——对手美国队的主教练郎平,是颇具符号意义的前中国女排运动员。
在此之前7个小时,美国选手柳金、肖恩囊括女子体操金银牌——她们的主教练乔良,也是前中国体操队队员。
在今年的奥运会上,我们看到许多熟悉的名字:郎平、乔良、栾菊杰、李犁、李佳薇、李矛、唐娜……但他们都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争金夺银的。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海外兵团”。
这些熟悉的黄皮肤,或代表外国队参赛,或担任外国队教练、领队,数字之多,已创历届奥运会之最。
乒乓球、羽毛球和跳水是中国人在海外执教人数最多的三个项目。仅以乒乓球为例,依照国际乒联公布的参加北京奥运会的运动员名单,男女各77名参赛运动员中,中国“海外兵团”人数达39人。
和20年前“海外兵团”初显时被很多人视为“叛徒”不同,这一次他们来北京,被称为最大规模的一次“回家”。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变迁。
伴随着这种变迁的,是另一种变化:体育昌,国力强。
“海外兵团”的第一个成员,现在普遍认为是中国跳水队第一任总教练梁伯熙。他1986年因家庭原因移民加拿大,3年后任加拿大国家跳水队总教练。
自那以后,中国教练,尤其是一些优势项目的教练,如天女散花般纷落五大洲。
在那个金牌被赋予更多意义的年代,这种行为不被很多人所理解。其中最具冲突和代表性的,当属何智丽。
1988年,世界乒坛排名第一的何智丽,被排除在奥运会名单之外。何智丽申请退出国家队,1年后于人生低谷中嫁入日本。
1994年,何智丽出现在广岛举行的第十二届亚运会上——这一次她已经变成了小山智丽,代表的是日本队。
10月13日,30岁的何智丽以3个3∶1,在一天之内,连胜陈静、乔红和邓亚萍三员猛将,夺得冠军。
这一在当时几乎不被接受的结果,再加上何智丽在比赛中不断发出的“哟西”等字眼,不仅刺激了邓亚萍的神经,也刺激了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国人。
次日的天津《今晚报》率先发表报道称:“何智丽在战胜邓亚萍夺得亚运会女单冠军后,神情颇为傲慢,亦很激动,令当时在场的几位中国人甚是不悦,暗地里斥责其为‘汉奸、卖国贼!’”
“卖国贼”这三个字很快就作为对何智丽的盖棺定论,出现在当时各类报章上。
这反映了当时非常普遍的一种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