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中国备战 > 中国射击、射箭队征战北京奥运会 > 射击 > 正文
□刘丹沈楠李铮
北京奥运“首金争夺”以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结束:中国“双保险”最终“双爆冷”——卫冕冠军、“大满贯”得主杜丽仅列第五、赵颖慧无缘决赛。
失落和伤感可以理解,但冷静过后,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恐怕比首金问题更严重的现实:满载中国奥运光荣与梦想的中国射击队,如何摆脱“四年一疯狂”的尴尬?
中国射击的“冷”与“热”
平日里,射击算得上是一个冷门项目;但在奥运会上,射击绝对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块最安静的赛场,往往是“奥运首金”诞生的地方。
9日早上6点左右,离女子10米气步枪资格赛还有2个半小时,北京射击场内就开始陆续迎来媒体和入场的观众。
观众赵存秀,一大早从北京五环50公里开外的家中赶到了射击资格赛馆。当被问及是否对射击运动感兴趣时,这位28岁的小伙子坦言对射击运动的规则一概不知,他说“我就是冲着首金来的,就是来看杜丽的。”
记者现场随机采访观众,95%以上的都不明白射击规则,也不感兴趣,只是“奔着首金而来”。就连许多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有很多对射击运动一无所知,他们的关注焦点只在“首金”。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至今,许海峰和杜丽两次拿下“奥运首金”,中国射击军团共取得14枚金牌,占中国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的约1/10。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褪却奥运会这一华丽“衣裳”后,承载中国奥运光荣与梦想的中国射击却乏人关注、冷清万分。北京射击场馆群竞赛副主任穆勇说:射击运动的发展似乎正陷于以奥运为周期“四年一热”的怪圈。
分析下来,射击项目似乎有着“先天性缺陷”:缺少激烈的身体对抗,加上枪支管制、服装以及训练设施成本较高,其“贵族运动”的名头让人退而却步;此外,射击比赛要求场馆保持绝对安静,运动员们给观众留下的往往是冰冷的背影,很难与观众互动。
如何平衡“赛场”和“市场”?
早在好几年前,“如何普及射击运动”就已得到各方重视。2006年4月,奥运冠军蔡亚宁亲自“试水”射击运动“半职业化”发展,成立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蔡亚宁射击俱乐部”。
俱乐部“以成人会员收费养青少年运动苗子训练”的方式,按照市场机制运营,在打造“射击苗圃”的同时,也在为这项长久倚赖举国体制运转的运动探索一个不同的运动员培养体系。
“俱乐部相当于专业队的‘二队’,不同的是,专业队需要国家拨专用资金,而我们是自给自足。孩子们的训练费用,大部分来自于俱乐部招收的成人会员。这样一来机制就‘活’了。”蔡亚宁说,成人会员一般每人每年缴纳3.8万元的会费,“每来一批成人会员,我们都会向他们讲述射击文化,以及如何欣赏射击比赛等等,培养射击运动的‘发烧友’。”
中国射击协会经营部主任张志明表示: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试水”射击运动“半职业”化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射击运动路在何方?
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志丹此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射击项目是个传统的军事体育项目,中国对枪械管理相当严格,射击项目要达到像足球等项目的普及程度不太可能。
“但射击项目不改革不行。”高志丹说。
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院长肖焕禹表示:目前,中国依然沿着“政府办竞技体育”的路线发展体育,而这种发展道路容易给予运动员以重压、也容易脱离观众。对于诸如射击之类以拼意志与心态著称的运动而言,压力往往将成为“金牌杀手”。
肖焕禹表示:目前,对于冷门项目而言,借助社会力量促进竞技运动项目发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
(新华社北京8月9日奥运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