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奥运站 > 中国军团 > 中国射击、射箭队征战北京奥运会 > 射击 > 正文
特约记者施蔚报道 度日如年———没有经过一点事情的人,是很难理解这四个字背后的辛酸、焦虑、困惑和痛苦的,但是杜丽却深深地体会到了,“过去的4天,感觉比4年还要漫长”,10~13日,杜丽经历了出村独居、闭门不出、提出放弃又坚持上场的过程,在身边所有人及自己的努力下,14日的射击赛场上,杜丽没有让大家失望,“幸好,我挺住了,坚持就是胜利,我没有让支持我的人失望,也没有让自己留下遗憾。”
安慰让她备受折磨
早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的那一刻,杜丽兴奋地拥抱了她的教练王跃舫。那时候,王跃舫在杜丽耳边轻轻的一句话,让她的梦想持续了4年。王跃舫说:“杜丽,没什么好激动的。我们的目标是2008年,现在不过是提前4年实现了。”
生活的残酷露出了“牙齿”。杜丽丢掉了自己最擅长的10米气步枪金牌。
尽管在首金失落后,没有一个人责怪杜丽,但杜丽责怪自己。10日、11日那两天,杜丽连门都不敢出,整天躲在屋里,“躺在床上看着天花板”。不是她不想出门,也不是出门没有别的事情做,而是因为她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安慰她。教练和队友的鼓励就不说了,连对手也表示理解她在重压下难以发挥的处境;每天训练结束之后,在现场观看的观众还会委托志愿者送来许多明信片;甚至连她到厂家去修理、保养枪械,那里的工作人员也极力希望让她开心、好过,抢着帮她拿东拿西。
于是,杜丽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了。训练的时候,她总是垂着头,根本不敢看向任何人眼睛,那里面流露的都是安慰和理解;她也不敢和任何人说话,尽管话里都是温暖的善意,但似乎一开口,她的眼泪就要溢出眼眶。到后来,杜丽连保养枪械的厂家都不愿意去了———人们的关怀,一方面让她感动,另一方面,也在使她不停地回忆着自己的失败以及自己怎样让大家失望……那是一种重复的折磨。
焦虑使她几乎放弃
杜丽是个很有个性的运动员———这是王跃舫说的。这样的运动员,好就好在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赛场上具有很强的控制力;但坏也就坏在“主意大”,自己有自己一套的想法。
于是,为了让杜丽能够尽快调整自己,迎接最后一个“翻盘”的机会,王跃舫制订了一个“放牛吃草”的计划,主题就是好好休息和放松。除了训练之外,她让杜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一个要求,每天都要留出一段空白的时间,自己安安静静地待一待———其实就是希望她把脑子里各种混乱的想法都清空。
杜丽搬出了奥运村,跑回了北京射击场居住,待在一个没有电视、电话和电脑的小房间里;而每当杜丽出行、“跑进跑出”的时候,王跃舫也都紧紧跟随,为她挡掉了许多支持者的热情。教练和周围的人们,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剩下的就看杜丽的了。对杜丽来说,人们的安慰和宽容,使她越发感受到了肩上的担子,越希望自己能够尽快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当理想和现实出现差距时,她就变得越发焦虑不安,情绪相当不稳定。8月13日,女子步枪50米三种姿势比赛前的一天,杜丽在训练中自我感觉表现很不好。大战临头,她居然向教练提出了“放弃”这个副项,不想参加奥运会比赛了,不想打枪了,反正“也没什么大意思”……王跃舫立刻为弟子这种焦虑的情绪踩下了“刹车”。
转折在“一怒”中出现
在女子步枪50米三种姿势的资格赛中,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杜丽竟然向自己的教练王跃舫发火了!
根据当事人回忆,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在资格赛的卧射比赛中,杜丽的成绩很一般,王跃舫当时就意识到,杜丽肯定想在后面的比赛中捞回来,因此开始关注杜丽的一举一动。在站姿试射时,王跃舫有心不向杜丽交代战术或者是需要注意的事情,目的就是想看清楚杜丽的状态。果然,杜丽出现了不正常的情况,在下一个姿势的试射时,她的瞄准时间还变得特别的长。王跃舫立刻警觉,马上叫杜丽过来。谁知,杜丽毫不响应。教练以为是她没有听到,又请裁判帮忙叫她。这一次,杜丽倒是过来了,但自觉没有任何问题的她,立刻对教练发起了脾气……
王跃舫后来说,杜丽的场上控制能力一向都不错,所以她很少在比赛交代弟子什么。但这次的情况不同,她觉得必须提醒杜丽在关键时刻注意自己的问题。没想到,重压之下的杜丽居然发怒了。面对弟子的无礼,教练并没有生气。王跃舫和杜丽说:“比赛就是比赛,好好回想一下,你是怎么准备的,然后就怎么去做。”
这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杜丽赛后表示,她当时立刻清醒了———不管教练出于什么原因叫自己过来,自己冲教练发火本身就是不对的,暴露的是自己不正常的心态。而这一怒,也使她长久以来积累的压力与过去几天中产生的焦虑,统统都释放了出来———灵台一旦清明,眼中、心中自然只剩下了靶心……
恍如4年的煎熬,杜丽撑了下来。她知道,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也不仅仅是教练和射击队的帮助———使她在煎熬中“幸存”下来的,是每一个对她寄予希望、又给她宽容的人。王跃舫在分析夺金原因时提到,主要是因为关注“过程”;而这个过程,将成为杜丽未来一生的巨大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