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首页滚动新闻图片视频分项新闻中国备战诸强练兵奥运场馆竞赛日程体育首页

张奔斗:我和莎娃煲半小时电话粥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1月14日10:37  体坛周报

  因为这次采访,玛利亚·莎拉波娃接受了英语的三种版本的考验——美国英语、英国英语以及Chinglish(中国式英语)。

  因为,此次有机会对她进行电话专访的三家媒体是——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以及中国的《体坛周报》。

  约定的时间到了,莎拉波娃的电话也如约而至;从第一秒钟的“你好”到最后一秒的“再见”,莎娃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一直笑语不断、非常配合。那是当然,能够签下一个新的赞助商,莎拉波娃的心情自然大好;而且,此次接受世界上三家媒体的电话专访也正是赞助商的安排,莎娃当然会全力配合——毕竟,赞助商才是她的“衣食父母”,她一年两三千万的总收入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球场之外。

  由于父亲对她几乎能够称得上是“孤注一掷”的培养模式以及早早成名的事实,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莎拉波娃有着很强的自我防卫意识。在新闻发布会上,她面对略带挑战意味的提问总是无情地给予还击。当年她参加中国公开赛时,记者曾在一次她的发布会上问她:“人们评价你的打法单调,只是一味大力击球而已,你对此有何看法?”莎娃轻蔑地投来一瞥,冷冷地答道:“但这种打法很有效,不是吗?”随后便不再作声,意思是——多么愚蠢的问题啊!下一个问题呢?

  但是,在这个特定的下午,在一种双方事先就已心照不宣所达成的融洽氛围下,电话线那头的莎拉波娃向我们展示出了属于一位20岁女孩子的更多一面——活泼爱笑,幽默机智,很难不让人不对她产生好感。

  这很容易理解,这个时候的莎拉波娃,完全没有必要像在赛场上那样向对手投去恶狠狠的眼神,而且全力展示她在赛场外作为一位越界明星的独特魅力与气息。可以说,莎拉波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将她有限的赛场内的成功转换为了无限的商业赞助合同。

  而对于得到这次宝贵的专访机会的世界三家媒体来说,也不得不答应一些“条件”。在安排采访过程中记者与采访组织方的交流过程中,对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比如——文章的至少一半内容要专注于“明星莎拉波娃”,而不是“网球运动员莎拉波娃”;采访中必须提到几个有关此次签约索尼爱立信以及她网球之外兴趣等几个问题,另外还说明了——“不要问关于赌球以及有关玛蒂娜·辛吉斯的任何问题,玛利亚不会回答你的。”甚至对于文章的第一段如何开始,也做好了“硬性规定”。

  当然,也包括这篇文章该如何结尾——“若想了解有关这次签约更多情况,请访问网址www.sonyerission.com。”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